我们是诗国
(2024-11-24 15:53:45)
“我们是诗国”“我们是诗的国度”,这种自我评价很让人自豪。诗是什么?读“断竹,续竹,弹土,逐肉”,就感觉到写作者心里的诗,就是记录生活真实。读“日出而作”也是。读《诗经》觉得那种自然可爱少了一点,好像诗成了艺术,艺术高深莫测,不敢乱置臭口。汉魏以降诗越来越多,乐府也比较可爱,后来以及后来的后来,就到了现在,无论什么歉收,诗永远不会歉收。漫漫历史,与诗同在。有如此辉煌的诗歌历史,自然应该自豪。
原来只听这样说,慢慢读了一些别的散文之类,比如《枕草子》等,益发觉得我们是诗国。《枕草子》随笔,日本平安时期宫廷女官记录所历所见所感,随意写来,反映贵族富豪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情趣,很可爱的一本书。日本不是诗国,我们是。我们不缺才子才女,也不缺宫廷才女,为什么少有记录生活琐事的随笔?原因很简单:只要识几个字,笔底下能写两句,就都写诗了,才女这样,才男更甚。所以,文人写诗是第一选择。
元杂剧是逼出来的,明清小说大概也是。清时大概还逼出来了一门学问——考据学,就是我们所谓的国学。清时的诗歌据说成就不高,可那一大群经学家,看他们对古籍的考证辨伪与注释,就知道是真正潜心的学问家。诗歌是要唱出来、大家都能看懂的,而考证古籍只能在小众中传播。喜欢名声的写作者,沉下心来钻研故纸堆,应该也是无奈之举。
这可能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们可能缺乏实录的传统,玩文字的人好像都不愿意记录自己的生活,不愿掏心窝子,不光不愿,甚至讳莫如深。要说宫廷女官,上官婉儿应该算一个,她有诗流传于世,随笔散文呢?我没见过也没听过。我想,她大概不会记录宫廷里的人与事,更不会展示自己的实际经历给世人。
我们不是没有好散文,随笔也多的是,读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就知道我们的散文传统也是树大根深叶茂。可有一点,就是讲究文以载道,无论写什么,都须表现那个道。所以我们的散文厚重而深邃,有着劝人济世的作用。可也正因为此,就少有清新敞亮的韵味。
相比较之下,文人活跃,从来没有像现在的,现在是真正多元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写,怎么写的都有。读过几本散文,有几本特别喜欢,不举了。诗的国度,当然要丰收好诗,现在什么都大丰收,什么行当都不负盛世,这才是泱泱大国风采。当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