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那些文化
(2024-04-19 14:22:56)
标签:
杂谈 |
我喜吃,食物不论,只要填饱肚子。饥饿时候过来的人,养成了贪吃且狼相的习惯,填饱了拍拍肚皮,打着饱嗝摇出门,觉得生活尽善尽美。再给自己借个口:民以食为天。天大地大,天比地大,吃饭是第一大事。
看电视,多看美食节目,看着又说又做然后品尝啧啧赞叹直喊味美,或者看那餐桌上饕餮大嚼,我的哈喇子流湿前襟,恨不得一步奔进电视里扫荡一回残羹冷炙。
电视里讲吃喝,高高挂起一个词语:饮食文化!一盘菜一碗羹汤,都要说出一个名堂寓意。看那菜,样子漂亮,寓意美好,馋虫就乱爬。食物的本质是填饱肚子,填饱了之后呢?就玩花样。这是人的本性,不过也应该有文化内涵。读古人书,知道饮食是被看成文化的。没文化的也有,《吕氏春秋
《礼记》是专门讲礼仪的,《曲礼》中讲的,那才是饮食文化。举一点点为例:“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zi,四声,大块的肉)。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xie,四声,薤之类)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这讲的是食物上桌时的摆放:排骨放左边,肉块放右边,面食放人的左边,汤羹放右边,切丝肉与烤肉放到外围,酱汁放到中间,调味品放到边上,酒放到右边,下酒菜放到酒的两边。为什么这样慎重?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餐桌上的文化,首先是礼仪。做菜以礼,摆放以礼,吃喝以礼。菜与饭和,人与菜和,人与人和。他们并不讲福禄寿,元亨利,一切美好都在礼仪里,都在一个“和”字里。家和家兴,国和邦宁。
吃饭不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可礼仪是人际和乐的大事。把和的观念运用到生活细节里,这就是文化。饮食文化成了商业文化,是社会的发展,也是文化的转型,“利”成了文化的目的,饭主得实利,食客得寓意,皆大欢喜。这时候的和谐,大概也是可圈可点。
《论语》里记录孔子吃饭,似乎体现着和的思想,更体现着等级观念,我们当然不可能那样,两个老鬼进餐,如果彬彬有礼,难受死了。夫妻一辈子,看了几十年大扫荡,习惯了。这大概没有文化,食材档次低,制作不精细,吃相不美观,但还比较和,老婆不嫌弃,就是好日子。不过在大餐桌上和许多人吃饭,我不会为了一个丸子开抢,让他们瞧瞧:绅士做派,雅人风度,文化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