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
(2023-03-29 14:15:05)
评法批儒的时候,始接触古文。那时候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意思?虽然有注有译,却往往让人怀疑。比如“孝悌”,注释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奴隶主宗法关系的道德规范。”合适不合适,不是我能插嘴的,可这个解释总让人不踏实。
后来继承传统文化摆到桌面上,接触得多了,“什么意思”也就多了。“道可道非常道”自然很难明白,而“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这样的句子要后来人读懂,实在是难为寡人了。“故,所得而后成也;止,以久也;体,分於兼也;必,不已也;知,材也;平,同高也……”这一串,摘自《墨子
· 经上》,什么意思?大约只有鬼才知道。可先人的经典后人读不懂,不读懂,不丢脸吗?
现在,注译古文的行家里手越来越多。从博客上看到,有博友注译《古文观止》,那注译让人非常喜欢。《古文观止》的注译本,我读过两三个,都是比较早时的,可都有些遗憾。或诘屈聱牙,不够流畅;或文采距原文太远,读译文与读原文的感觉完全不同。而博友的注译就不一样,读之,不觉让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信,雅,达,不错,就是这样。
注译古文是一桩千秋大业。古人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他们知乎也者若夫呜呼的话,后来人越来越读不明白,怎么办呢?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不断地注译。我没注译过古文,听说注有详略,译有直译意译,注译者遵循的原则不同,注译的文字也就不同。如果注译的文章读了之后,还会产生“什么意思”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失败的。
大概是利益的驱动吧,现在书肆上粗制滥造的注译本很多,我每次逛书肆,都会有很多忧虑,出发点不对,就有可能误人还殃及子弟,在千秋大业里做成了千秋罪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