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寂寞的等待_60122
寂寞的等待_6012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323
  • 关注人气:6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识文断字

(2023-03-10 15:23:19)
标签:

杂谈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是“识文断字”,现在想起来,不过是说识几个字,究竟读过多少书,识多少文,谁也不知道。我有一个大伯,读过高小,有《五言千家诗》,还有一本民国二十年印的《康熙字典》,线装,十册。周围几个村子里唯一的如果读书人,也就是识文断字的人。但没见他写什么文章,他常做的事情,就是阴阳风水驱鬼埋人。他的文名,现在只留在孙子们的口头上。
      我想,“识文”如果指认一些字,那是可以的,如果说是能辨别文章优劣,就有点麻烦,因为那很不容易。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一个典故:左思写成《三都赋》,当时一些文人都讥笑他,评价很差。左思苦闷,就拿给张华看,张华读后说,先生的文章不被当时看重,应当让有大名声的人吹一吹。左思去求见皇甫谧,皇甫谧非常赞赏且为之写序。之后,以前嘲笑非议过的人,都纷纷表示赞赏。
      对左思的《三都赋》曾经非议过的人,应该都是“识文”的,为什么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呢?文人相轻也许是一个原因,看名声评文章又是一个原因。说不定也有南郭先生,混进“识文”的圈子里,他们只以吹捧攀援为能事,通过脚踹别人吹捧名人来抬高自己。
      贬别人与吹别人,作为一种本事,自古就有。那些差评过《三都赋》的人,还有多少留有文名?不知道,可《三都赋》至今脍炙人口。其实处心积虑地抬高自己,也许一时能起到一点点作用,但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那才是本事。处心积虑地脚踹别人,也许当时能有一点点作用,可历史不会说谎,好的就是好的,留不下的如何吹捧,一定留不下。
      目不识丁的人几乎没有了,能识文章优劣的还是不多。我那位大伯,与文盲的乡亲们相比,确实是文化人,可说真正“识文”,谈不上。他一辈子自豪在文化人的光环里,终究是什么也没有。所以,一时的名声也是靠不住的,那绝对不是流传百年的铁饭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