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凉
(2023-03-05 13:45:16)
“人一走,茶就凉,说什么周详不周详”,这是上世纪一出戏里听来的。那时咱不懂事,听了也就听了,最多以为那句唱词特别合适,表现了剧中主人公的机智。
可细细一想,主人公一唱,非主人公竟然毫不怀疑地相信了,这表明历来这样,都是这样,概莫能外。茶馆,人来客往的地方,老板伙计记不住顾客是可以想象的,可也以为用不着记同样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说明出门在外日子不好过。
出门在外,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路上,步行骑马坐车坐船乘飞机,这个门里进,那个门里出。走路没什么好说的,可进门出门呢?十有八九要面对冷冰冰的脸。住店了,进店门,迎面四个字:“宾至如归!”这四个字在我们具有特殊的意思,就是:宾客到这里,就像到家一样。真这样吗?
这就要说到第二种情况,就是住店。登记房子,你得在柜台上做孙子,温和的言语自然没有,你“爱来不来”“不愿住走开”的那脸,倒人胃口,但还得忍着。为什么?因为别处也一样。住进了,房门打开,服务员扭头走了。住三五天十来天,再见不到服务员的影子。白天出去办事,看一张一张的冷脸,回到旅店,发现卫生过了,差强人意,这大概就是“家”的温暖吧!可回到家的感觉就这样吗?
这不是胡说,是我的经历,当然过去有些年了。我曾几次到过一个省城,每次下火车,就有几个人围过来,拉吃饭,拉住店,推搡拖拉,几摆不脱。走进一家宾馆,登记了,我说“去年在这里住过,十来天”,那几个柜台里外的招待员,眼皮一瞭,像看外星人,非常轻蔑的样子。我觉得,这时候应该有另外的话可以说。当然人家不说也合适,因为这不是服务项目。吃午饭了,走进一家老店,“去年我在这儿吃过好几顿”,旧地重来,有点亲切感。我这样说了,同样甩来的是冷冰冰的脸。
什么意思啊?!
其实我们好多年都这样,什么机构单位店铺,少进人少麻烦,反正少不了我什么。这种风气至今还有,尤其要办点事,人太难求。我不知道怎样改变,但知道是怎样培养的。这种服务,不要说人走茶凉,人没走茶已凉,或者茶本来就是凉的。那时候天天讲提高思想觉悟,好像从来没有提高到人文情怀上。什么缘故?不知道。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