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寂寞的等待_60122
寂寞的等待_6012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323
  • 关注人气:6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犹不及

(2022-11-20 15:12:52)
标签:

杂谈

       “过犹不及”出自《论语》,上世纪九十年代什么时候,我读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论:比如打鸟,用力不够弹子没打着,与用力过多弹子从鸟上面过去了,其结果是一样的:都没打着鸟。听起来很有道理,通俗易懂。但毕竟是一个比喻,而“过犹不及”却是一条做事的要求,意思是:要精准。
      这个要求好,如果都能做到,那就太完美了。可一般来说,掌握分寸有难度,能够恰如其分地掌握的人,一定是神人。在实际运用中,大概要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领会不出来。重要的话不甚明白,怎么办呢?需要领会,如果遇到可以多解的话,那就更麻烦。为什么不说清楚呢?不知道,也许说的人说清楚了,只是听的人不够高度,悟不透彻;也许是说的人保存一点神秘感,甚至留一点余地。我老婆就经常这样,发布命令了,分配事情了,表示态度了,往往模模糊糊,什么意思?自己想去!想不好或者做错了,结果?男子汉们都知道。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宁过勿不及。做得过分一点说不定还有好处,如果不及呢?有可能受过,这也许就是我们做事情往往容易过分甚至走极端的原因吧。举个例子,比如声音,低了听不见,过高就是噪音,怎么掌握呢?喊大声一点,首先保证能听见,至于是不是噪音扰人,哪可以不计。如果要罗列这方面的事例,历史长河里满满地到处都是,摆箩筐绕地球一圈,也许不一定能装完。
      鉴于这样两个经历,我们就有了这样的衡量:怎么掌握“度”?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保证不至于不及,在保证了这一点之后,再考虑精准的问题。什么样才算精准?不好掌握,那么就稍微过一点吧。每年高考前的复习,我是亲见过的,题海,那海可真大!做不完的试卷,加不完的时间,而会议上坐着课堂上站着说话的人,反复不断地重复那几句话:拼搏!拼搏!于是成功!高考榜上辉煌!这就是“过”的效果。
      过与不及都不好,可比较起来,过,要略好于不及。这是历史的经验,所以“过犹不及”就有了另外的解释:过,优于不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做俗人真好
后一篇:品尝蓝色的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