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
(2022-11-15 15:05:00)
已有些年月了,从一本哲学教程里读到“模糊逻辑”,时间久了,已记不清都说了些什么。不过我知道,世间的事情多了,说不清的干脆就不说清,模模糊糊,合不合逻辑不知道,但符合现实需要,这就很好。想想也好笑,逻辑是舶来品,西人最讲究准确性,其工具之一就是逻辑学,可逻辑学也有说不准的时候。
后来又听说有模糊概念,没听到过具体例子,只记住了“模糊概念”四个字,算是一个模模糊糊的知识。这些本不想写进日记里的,今天闲了无事,忽然想起了两个词语,一个是“大学毕业”,一个是“相当大学毕业”。我们的学位,是与不是本来是很分明的,比如清华大学毕业、北京大学毕业等等,那是名牌;南翔毕业,那就不是名牌。无论如何都清清楚楚。所以没有冠以学校名字的“大学毕业”,就很模糊。而“相当大学毕业”就更模糊了,看样子是没毕业,或者是非常毕业。相当哪个大学毕业?就更无从谈起。
明清科举制,最后一考叫“殿试”,皇上亲自考,考准的称“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个“赐”就把清晰的弄模糊了:究竟是考中的,还是赐中的?十年寒窗熬到了头,而中进士的功劳是皇上的,还要喊皇恩浩荡。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岂有此理!但是,还真有此理,几百年的科举,不就都是那样的吗?在考生,马马虎虎过去,只要皇上给一个差事,从此咸鱼翻身,其余都是咸蛋!
“水太清则无鱼”,我们的祖先早就得出结论:模糊是必要的。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称为认死理,固执,甚至迂腐,不通人情——这就是模糊观念。“好汉不吃眼前亏”也是。我们乡下有“随方就圆”一语,意思是:见方就随方,见圆就随圆。俗话说:“白杨树叶两面光”,在是非面前谁也不得罪,心里清楚,故作模糊,这似乎是一个做人的诀窍。对平常人来讲,“吃亏是福”,本来有是非的,可力不足以争是,也不足以辩非,咬咬牙,不吃眼前亏,就是福气。否则是非争不来,还吃更大的亏,不合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吃亏是福,还真是平常人的一条真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