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时候的“不违农时”

(2022-08-30 19:42:38)
标签:

杂谈

      《孟子 · 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业社会的第一条国策。西周是孔孟们向往的好时代,具体记载老家伙我孤陋,只是零零星星地读到一点。《诗经 · 七月》里说:“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大概意思是:三月修整农具,四月就要下地干活了。老婆孩子一同去,饭也要送到地头吃。田畯(就是劝农官)看我们这么努力,就特别欢喜。
      这大概是耕种公田的情景。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所谓“百亩”指的是井田,“一井九百亩,周围八百亩是私田,分别归八家奴隶所有,收获归己;八家共同代种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收获上缴奴隶主”(《<孟子>批注》)。《礼记 · 王制》“制:农田百亩”,宋 · 陈澔《集说》“此言庶人之田。井田之制,一夫百亩。”
      中间的一百亩公田要八家共同耕种,这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管理监督的官员叫“田畯”。耕种自己的田地需要田畯督促吗?我想,田畯不督促,也会种得很好。
      从这个制度看,让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产生得很早。孟子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所谓“恒产”,应该就是长期不变的生活凭借,比如土地等。《王制》“田里不鬻”,就是田产不允许买卖。这样就防止了农民失去土地。从孟子的话里可以听出,战国时期,农民失去土地已经很普遍。想必春秋时期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我们已经很难很清晰地了解西周时候的奴隶制了,大概西周初建时,这个制度是存在的;后来“礼崩乐坏”,没人听天子的话,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知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