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
(2022-08-07 18:17:58)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编入中学课本,“痛打落水狗”就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我决心买《坟》读读,一大半是因为这篇文章。那时候是七十年代,我享受着每月三元的助学金,拿出五角钱买一本书,实在是肉疼兼心疼。所以去书店看了好几回,决心少吃两个午餐才买来的。
《坟》里面的文章,我能读懂的不多,似乎因为它是鲁迅的书,不知道除了痛打落水狗的痛快之外还有什么,这也像《阿Q正传》里所说的,“人以文传,文以人传”。既然提倡读他,又因为被他的文章所吸引,也就勉强读读,而有些篇目至今没有读完,比如《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等。曾经背过的也有几篇,《论雷峰塔的倒掉》那时是深以为然的,现在的意思有些变化,一座有故事的古塔就那样倒掉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讲,实在有点可惜。
我的心目中,《坟》是很有特色的文集。首先它符合鲁迅先生对杂文的界说。《人之历史》写于1907年,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于1925年,这么长·时间里的文章集在一起,“杂”是很自然的。其次,鲁迅的杂文比较短,而这个集子里有很多长文章,且有好几篇是用文言写出的。
我想,也许起初未必想到这些零星发表于各种刊物的文章有结集出版的一天,然而也终于有了这一天。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造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用当今的话说,大概就是对以前做简单的总结,然后忘掉,一心一意地朝前走。
人对自己,要一节一节地埋葬,为的是不让昨天拖累今天,进而影响到明天。根据鲁迅先生的意见,既然要埋葬,就造一个坟,作为前后的分界。鲁迅后来再没写过像《人的历史》那样大的题目,也没有写那样的长文章,连短篇小说也没再写,《坟》就是分界线。我一直主张没了,就忘了的,没有痕迹倒很干净。读了《坟》之后,慢慢地明白,虚无主义断不可取,一段一段留下印记,当寿终正寝的时候,回头看自己,一路清清楚楚,那应该也是有意义且非常愉快的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