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介”

(2022-08-03 19:56:39)
标签:

杂谈

      这个标题看起来很奇怪,其实不然,它的来源是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鲁迅以“杂文”给文集取名只有两本,一本是《且介亭杂文》,一本是《且介亭杂文二集》,还有一本《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逝世之后许广平补编的。
      为什么叫《且介亭杂文》?有个缘故。这三本杂文,都是1934年至1936年的作品。当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那里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且”是“租”的一半,“介”是“界”的一半。“且介亭杂文”,意思是:在半租界的房子里写的杂文。现在看来,这个书名真有一点历史的背景。
      我还想说几句“半租界”。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纷纷闯进我国,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抢夺势力范围,就近的一块一块往去割,远的就以“租”的方式强行霸占,“租”期动辄就是一二百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到三十年代了,上海青岛等地还有帝国主义的势力圈。
      如果鲁迅还活着,他定会继续写下去,可没有能够。1936年10月18日病危,19日逝世,当时他仅五十六岁。作为文化人,才是创作的壮年时期,何况那时候国难深重,正是需要斗士的时候。
      不应该忘记每一位战士,多灾多难的民族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撑,需要有人随时提醒。鲁迅逝世,其损失不可估量。好在先生的精神不死,仍然支持着后人继续奋斗。
      《且介亭杂文》我仔细阅读,是上世纪中期的事情,现在是偶尔翻翻,也不细看,但看着“且介亭”三个字,有时也会发呆,想象一位香烟不离口、用五分钱一支的“金不换”毛笔、在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文章的老人,他的“一”字胡须,长衫,以及深邃锐利的目光,似乎都在眼前。
      记住他,就记住了中国的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袅袅
后一篇:蚂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