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心愿
(2022-07-21 18:08:49)
人一生,总有一些想做而没做、或者没有做完的事情。所谓死不瞑目者,心事未了而已。也许有自认功德圆满、满意地闭上眼睛的,不过我没有见,我见过的乡下人包括我的父母,都很沉默地去世了,而他们心里的不满足,我们是知道的,他们临终之所以没有言语,是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所牵挂的已经无能为力,便沉默了。
伟大的人、杰出的人、以至于乞食者,大抵都一样,到最后还念及一碗羊肉汤没有如愿的乡下老人,与争夺天下惨败之后恨恨而死的项羽,其心境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吗?
说了这些闲话,再来看一本书:《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先生是有这样的打算的,即写一本中国文学史。一九二六年有了一个机会,从北京到厦门,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讲到第十篇,大概因为要去上海的缘故吧,便终止了。这十篇讲义,生前没有出版,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单行本。鲁迅先生还有很多事情想做,作为战斗者,去世时,未完成的文稿还在桌子上。
《汉文学史纲要》仅仅是纲要,写至西汉《司马相如与司马迁》,而已经完成的十篇中,不及孔孟荀韩等,老庄屈宋李斯等有专篇。我想大概他是反儒的,可韩非等并不是儒者。莫非以为孔孟等于文学无涉么?可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既然是文章,孔孟荀韩等理应有一席之地。这原因,我只能说:纲要就是纲要。
与当今人相比,鲁迅一代学者,毕竟最像学者。我偶尔去书店看看,各种印本的古籍、学术著作,很少有后面列举参考书的,有索引的几乎没有。我这里说“几乎”者,是因为不敢断言绝对没有,并不是说我见过一二。《汉文学史纲要》每篇后面都有参考书目,可见其严谨。这本书对我有两点影响,一是知道了文学的历史还可以串起来讨论其沿革,二是那些参考书实在特别新鲜。后来有意搜寻过几本,很少,也没有怎么读,但那影响,却成了我以后搜书的开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