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计算计
(2022-06-09 16:01:30)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老圣人讲话含蓄,但并不难懂。关于“得”与“失”,有很多说辞,越说越复杂。客观地说,没有一刀切的得失。人各有志,说的是人各不同,很自然,各人想要的也不同。“万钟于我何加焉?”问得好!“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他要的不是米粮俸禄,因为他不是饭桶;他也不是钱奴,不需要用钱来暖和身心。他要的是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他的眼里,比什么都重要。
我很欣赏另一个故事,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我还欣赏古人对菊花的评赞:枝头抱香死。这不是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是对自己的安排,要的是尊严,要的是自己那一分“香”,不苟且,不改变。
有一个口语词“丢人”,很好的,比任何与“丢”组合的词都有力量。“丢脸”也是评价词,与丢人差不多,与丢钱,丢粮,丢手绢就相差很远。丢朋友,丢自己,应该都不是什么大事,只有丢人才是。因为人必须是人,人有人的特性。样子是人,而行事里,人的特性已经没有了,那就是丢了人。“耍人”就不一样,在人面前做了人该做的事,大家称赞喝彩,自己脸上有光。那件事不一定赚钱,有可能还丢钱,但一定是赚人,得人。千古名声怎么来的?吹来的吗?神不知鬼不觉了之后,蒙混来的吗?
“仁”是什么?老圣人只给了一个定义:仁者爱人。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解释是这样:仁者害人,仁者坑人,仁者骗人,仁者死皮赖脸……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存一点敬畏心,其实还不够,因为怕被知才敛手,那心里,谁知道呢。不过也可以,因为毕竟爪子没有伸到别人那里去。在事关得失的时候,爱不爱人就是一个分界线,自己的自己拿,别人的给别人,这是本分,与仁不仁无关。但在特定的时候,把别人的如数给别人,的确是“仁”了,因为那已经很难得。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确实是一个大问题。精心算计,什么都算计到了,所有算计到的都得到了,然后呢?老圣人说,在算计与攫取的时候,如果没有仁心,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这话有毛病,如果以拿到的那些不丢为目的,有可能不失去;如果把“人”也算进去,那就不一定了,把自己弄成坏人,是得吗?脸面在哪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