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琐语》抄两条
(2022-05-05 19:56:05)
“洪武登极后,尝微行,夜过村落中,口吟云:‘微微细雨洒修竹,拂拂轻风飏落花。’忽见一老人云:‘天下车书今一统,五云深处帝王家。’太祖召见曰:‘昨闻汝诗,深见忠爱,汝欲官乎?’曰:‘不愿。’曰:‘有子乎?’曰:‘无子。’引入内库,命其纵取,老人遂取一金曰:‘毕老足矣。’”
人真的不一样,如果是我,定然不会那样。既然是皇上问,说明皇上有意给他好处,为什么不趁机多要一点?官,如果他给,我就要,越大越好。儿子有没有,那是没办法的,但也可以临时认一个,都有好处的事,为什么不做!引入内库,让自己取钱,那好,向皇上要两个麻袋,装满黄金,再要一辆马车运回来。
不过,也许我与古人不同吧,如果我生在那个时候,保不定也会像那位老人一样,皇上的好意一定得领受,但一金表示即可。如果那位老人在今天是我,说不定也会和我一样,什么都要,拿多少都拿不够。
上面那个故事抄自《北窗琐语》,该书明 ·
余永麟撰,杂记明代人物琐事,类似于《世说新语》,有人归于野史一类,应该不错。这类杂记,古来很多,饭后茶余填补空闲最好。既然写到这里了,不妨再抄一段:
“张宏宜,淞江人,为余姚令,欲毁一寺,题诗于壁云:‘古寺伶俜几百春,断碑磨洗认前人,忽朝一日无常到,沧海桑田又一新。’寺僧忧不知所出。适天童寺怀让者,客于其寺,遂赓一诗于其次:‘元亮归来不计春,赞眉入社更何人。只因陀树今枯槁,看遍桃花几度新。’云:‘张公来,见诗而喜,寺优可保也。不然,我当速去。’次日,张公果见此诗而怒,既而吟哦者久之,又喜。询诗是何人所题,僧以名对,邀与相见,极口称善,遂得不毁。”
能够随意毁一座古寺,不用理由,不被皇律,实在爽歪歪。但故事的翻转却出人意料,信誓旦旦的余姚令,因为一首诗而放弃毁寺,即使不是独一,也应该是无二。什么缘故?余姚令,应该是科第出身,虽然有点膨胀,但毕竟读过圣贤书,又有诗文修养,能够知过就改。凭这一点,我就很喜欢他。如果我是余姚令,我也不去拆一座古刹,因为它的有无,于我无益无害,为什么要对它过不去呢?僧人怀让,智者,非一般人可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