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无遗贤”
(2022-04-13 19:48:47)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添悲辛”,读杜诗到这里,好像他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唐玄宗诏令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去长安候选,杜甫去应试,却因李林甫说“野无遗贤”而成了泡影。
对这件事情,历来以为李林甫弄权,我也一直这样认为。我们很难详知唐玄宗的一技之长里是否包含了写诗作文,如果包含,杜甫应该选上。据他自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杜甫有此自信,而且“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名声已经很大,这样的人才,选不上,似乎真有点可惜。
李林甫,世传奸相,似乎特别嫉贤妒能,说“野无遗贤”,毫无疑问是借口。大唐之大,普天之下,岂无一二贤才!唐玄宗也是,李林甫这样的话他也信,作为一代圣明帝王,实在难以置信。莫非他真的以为,在他治下,所有贤才都为他用了么?自大,骄傲,成就冲昏了头脑,盛况蒙蔽了眼睛。观几千年历史,盛世里膨胀的帝王多的是,秦皇是,汉武是,唐玄宗大概也是。
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想想。选才制度,早先是世袭,也不完全是。从《礼记》里看,重视办学,学而优则仕,在周,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国策。汉有推举制,后来有科举。天宝六年,唐玄宗诏令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到长安候选,像是科举之外的选拔。不论怎样的选举,其目的大概不外乎选择从政的人才,而能否写诗作文,大概还在其次。杜甫有从政的理想,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也信心满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己说的。
有文才,未必就有政治才能,这大概从历史上可以找出很多。杜甫的政治才能如何?因为他没有真正执掌过权力,所以很难确定。古时候读书人的出路,就是踏上仕途,否则,那书就白读了。杜甫的问题在于不甘心,书读得好,诗写得好,因为没有进仕,所以不能出人头地,说好一点,就是无法施展其才能。
其实,好像还有另一说。大凡盛世,都不大需要太贤的才。按理说是需要的,但既得利益者各有打算,要什么样的人才?听话好使唤的,有性格有棱角的动不动就“直言”开了,弄得大领导下不来台。或者大领导有另外的想法,而大才却偏要弄出一些危机来,危言耸听,特别烦人。所以“野无遗贤”大概是最能搪塞众人之口的一句话。做点样子给人看,可一些人却信以为真,以为真要执行起来了,其实是过于天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