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那一点
(2022-04-11 19:40:21)
“礼仪之邦”,这一点历来相信,至今相信。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我知道。但如果我问自己:“你讲礼仪吗?”如果不是死撑面子,说老实话,那我一定会回答:还谈不上“讲”,因为还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看过几个地方的《礼仪手册》,确实不错,但要我执行起来,我一定做不到。
要说我完全没有讲过礼仪,那也不是,起码讲过一回。刚退休,有任何事情,都要到原单位去,相距六公里,不方便。有人建议求求隔层领导,把我挪到距家近的平行单位,我就可以方便一点。我知道这事情不好办,但还是去了。原领导因为经济问题,服刑两年,新领导我没见过。我听了孔子的话“畏大人”,做出很畏的样子,坐椅子只搭半个屁股。看我这样畏怯,他倒来劲了:不行!还有一串什么话,嘟嘟囔囔,很生气,意思是没事给他找麻烦。我发现,在他那儿,二杆子办事比我强多了。
礼仪是一种规范,需要从小培养。我们这一代人,要说受过礼仪教育,那是胡扯。因为是人,人性还没有干净,长辈就在那一点基础上做点修补,其实多时候是散养的,有一段时间更是放纵的。礼仪是什么?谁知道!所以礼仪在我们这里,出现了断裂。
我们做过一些模模糊糊的文明恢复的事情,曾经有过微笑服务,有的还要记录一天微笑多少次。收效如何?不知道,大概不外乎皮笑肉不笑,滑稽的表演连自己都忍不住失笑。人的精神面貌与社会风气的确越来越好,这一点不容置疑,其原因,当然应该归功于人性本善,更重要的,恐怕是仓廪实衣食足,日子好过了,总要把自己收拾得好看一点。很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农民的储粮意识淡薄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普遍都要存一点粮食,能有二三年存粮心里就踏实了。现在没人这样想,因为不怕会挣不到钱,不怕买不到粮。原来社员偷生产队的,人们之间互相偷,因为缺乏。现在玉米码到大门外,多长时间都没人动。
这时候,到该补课的时候了。我们却了那么一点点,应该可以在我们的晚辈那里补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