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不改忧心切——以六观法赏析《赋得千山红树图送杨茂之》

就算没有完整看过《三国演义》,可能都听过这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以前会误以为它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所写,然而并非如此。这首豪迈而深沉的词正是出自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
杨慎是明代四川唯一中举的状元,他可以算是明代记诵著述最宏富的文化巨人,他的著述足足有四百多种。若不是因为背诵他的诗,孤陋寡闻的我还不知道这位伟人的存在。本文以杨慎的这首《赋得千山红树图送杨茂之》为例,结合刘勰提出的“六观法”来进行赏析。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以此来赏析诗歌,力求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一观位体。位体便是这首诗歌的体裁,《文心雕龙·镕裁》认为:“设情以位体”,之后,还要“酌事”、“撮辞”。这首《赋得千山红树图送杨茂之》是典型的七言古诗。七言古诗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包容性强,篇幅较长因而容量较大,形式活泼,用韵也显得十分灵活。全诗共八句,共112字,将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分层次讲清楚,写事中抒情,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无穷之貌与妙。论诗不免要“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时作者已经被贬谪 云 南永昌,一个满腹才华与抱负的才子,在 祖 国 的边陲,心中有对仕途的不甘,有对前途的担忧,有对故土的思念,也有对永昌当地的歌咏,这些情绪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杨慎诗中独有的情感风味。诗的题目便点明了写作的目的,是题千山红树图送杨茂之还成都。虽是题画诗却不囿于题画诗,他借题画来表送别情,来抒思乡意。层层递进,与移步换景有些相似,像是跟随着作者出行的步伐和灵动的思绪,辗转千里,送得友人归途,以画始,以魂归故里终,气象阔大,豪迈开阔,而又深沉含蓄。
二观置辞。置辞就是作者的用辞,写景写人等。刘勰认为文学应该“情采”兼备,他用了整整一篇《情采》来说明这一点,并认为“辞采为肌肤”。首句“萧郎雅工金碧画,爱画碧鸡与金马。”说的是明代的萧旭擅长书画,金碧辉煌,后人称之为金碧山水,这里指的便是他画的金马碧李山水画。次句“画作千山红树图,行色秋光两潇洒。” 其中“行色”是指出行的神态,“两潇洒”,是洒脱又毫无拘束之态。这是诗人以题画来切入送别,由画到人,自然过渡。后又写“摇落深知宋玉悲,登山临水送将归。”这里显然是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感出现了变化,摇落之后而“悲秋”,而悲自己。紧接着写“丹林初晓清霜重,紫谷斜阳赤烧微。”这句写途中的秋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丹林”即枫树、“紫谷”或许是紫色的山谷或峡谷之类的,“赤烧”指夕阳,这些强烈的颜色给予了读者感官上的直接体验,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诗人崔鶠有《春日》云:“落日不可画,丹林紫谷开。” 司空曙也有“赤烧兼山远,青芜与浪连。”的诗句,可以结合杨慎的这首诗来更好地理解“丹林”、“紫谷”和“赤烧”所构成的意境,正是《文心雕龙·章句》说的“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然后又以一句“故人辞我故乡去,滇树遥遥接巴树。”来表明送友人归去,自己依然在远离故乡的地方踟蹰,由送客而思乡,流露出诗人又渐而浓的思乡之情。
杨慎是明代四川唯一中举的状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
一观位体。位体便是这首诗歌的体裁,《文心雕龙·镕裁》认为:“设情以位体”,之后,还要“酌事”、“撮辞”。这首《赋得千山红树图送杨茂之》是典型的七言古诗。七言古诗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包容性强,篇幅较长因而容量较大,形式活泼,用韵也显得十分灵活。全诗共八句,共112字,将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分层次讲清楚,写事中抒情,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无穷之貌与妙。论诗不免要“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时作者已经被贬
二观置辞。置辞就是作者的用辞,写景写人等。刘勰认为文学应该“情采”兼备,他用了整整一篇《情采》来说明这一点,并认为“辞采为肌肤”。首句“
我认为写得最好的是“桑落他山共醉时,枫香客路销 魂 处。白首遐荒老未还,流波落木惨离颜。”这两句。《文心雕龙·物色》论述了文学创作与自然景物的关系,“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喝酒共醉,以酒暂消愁。“桑落”就是酒的意思,杜甫有诗云“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枫香客路时却陷入“销 魂 处”,这里的销 魂是极度痛苦抑郁愤懑的表现。头发也稀白了,人也衰老了,可是依旧远离故乡,不得归。后又化用“洞庭波兮木叶下”,流水落叶尽显凄楚之态,水流绵密无断时,恰似诗人的思乡之情,绵密浓厚。全诗的情意焦点凝聚在这两句,加强了悲怆而壮阔的气氛,正是刘勰所谓的“为情造文”。
三观通变。其实通变与奇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刘勰说通变,主要就诗艺的革新与否而言,而奇正则是风格是否达标。“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要看杨慎的这首诗是否有诗艺上的变革或风格的演化,那么还需要看杨慎的其他诗词作品,以及他所处时代文坛的总体风貌。当前后七子风靡文坛时,他能独辟蹊径,反道 统,反心学,走出自己的文学之路。《文心雕龙·隐秀》所引西晋王赞《杂诗》:“朔风动秋革,边马有归心。”正是因为诗人杨慎能开拓出自己的风格,才没有落入俗套,为明代的七言古诗开辟了新境界。
四观奇正。在当时复古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杨慎的诗在当时虽然不算是正统和正声,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新异之声。他的诗清新绮缛,秾丽婉至却又不乏真情流露,反映现实,抒发个人情志,大都不受到传统的束缚。关心民 情,以真情写意,绝不无病呻 吟,并成为日后李贽等人推崇的诗歌风格。就这首《赋得千山红球图送杨茂之》而言,层层跌宕,风格独树一帜,情感真挚动人。
五观事义。《文心雕龙·附会》中提到: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作品情思、主题的表达,要靠事义,辞采和宫商,而事义大部分又跟用典能有关联。纵观全诗,事义其实就是作品题材的选择以及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和典型。此诗写“两潇洒”、“宋玉悲”、“送将归”、“白首遐荒”、“流波落木”、“千里攀君”,其内容自然离不开秋天、紫谷、赤烧、桑落等等。同时又化用了宋玉《九辩》、杜甫、司空曙等人的诗句,这些事物一起构造出这首诗悲凉苍劲的境界。
六观宫商。宫商就是指诗的声律和音乐性,这首诗句法节奏灵活,平仄声调交错搭配,所以在整齐中又不至单调。“送将归”、“赤烧微”、“惨离颜”、“万里攀”这些都美在抑扬顿挫,美在铿锵有力,美在顿挫中的和谐。
李贽曾经在《读升庵集》中说:“余读先生文集,有感焉。夫古之圣贤,其生也不易,其死也不易。生不易,故生而人皆仰;死不易,故死而人尔思。”杨慎被贬谪云南后,病痛缠身,“得活一日是我一日”,在这里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只得魂随君攀,梦归乡。诗人沈德潜在读了这首诗后感慨:“才人远窜,千古恨事,读数诗令人百端交集。”只有真正出自真心的诗才会具有感人的力量,杨慎的诗便是如此。
垂垂老矣,又遇病魔,朝粥一碗,夕灯一盏,边陲之地,乡心不改。杨慎的诗至今读来,仍具有颤动心灵的力量。在刘勰“六观法”的辅助下,我们仿佛看到了明代云南永昌山林中那个独行远眺的老人,他行吟歌唱,与民同乐,他借酒消愁,所思远道。总之,在赏析诗歌时,“六观法”固然提供了重要的角度和方法,但是如果我们一味机械地按照六观法有可能就会使得鉴赏流于单调的境地。但又不得不承认,“六观法”的精神无疑对赏析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刘勰《文心雕龙》;
《杨慎诗选》王文才辑校,1981年版
三观通变。其实通变与奇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刘勰说通变,主要就诗艺的革新与否而言,而奇正则是风格是否达标。“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要看杨慎的这首诗是否有诗艺上的变革或风格的演化,那么还需要看杨慎的其他诗词作品,以及他所处时代文坛的总体风貌。当前后七子风靡文坛时,他能独辟蹊径,反
四观奇正。在当时复古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杨慎的诗在当时虽然不算是正统和正声,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新异之声。他的诗清新绮缛,秾丽婉至却又不乏真情流露,反映现实,抒发个人情志,大都不受到传统的束缚。关心
五观事义。《文心雕龙·附会》中提到: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作品情思、主题的表达,要靠事义,辞采和宫商,而事义大部分又跟用典能有关联。纵观全诗,事义其实就是作品题材的选择以及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和典型。此诗写“两潇洒”、“宋玉悲”、“送将归”、“白首遐荒”、“流波落木”、“千里攀君”,其内容自然离不开秋天、紫谷、赤烧、桑落等等。同时又化用了宋玉《九辩》、杜甫、司空曙等人的诗句,这些事物一起构造出这首诗悲凉苍劲的境界。
六观宫商。宫商就是指诗的声律和音乐性,这首诗句法节奏灵活,平仄声调交错搭配,所以在整齐中又不至单调。“送将归”、“赤烧微”、“惨离颜”、“万里攀”这些都美在抑扬顿挫,美在铿锵有力,美在顿挫中的和谐。
李贽曾经在《读升庵集》中说:“余读先生文集,有感焉。夫古之圣贤,其生也不易,其死也不易。生不易,故生而人皆仰;死不易,故死而人尔思。”杨慎被贬谪云南后,病痛缠身,“得活一日是我一日”,在这里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只得魂随君攀,梦归乡。诗人沈德潜在读了这首诗后感慨:“才人远窜,千古恨事,读数诗令人百端交集。”只有真正出自真心的诗才会具有感人的力量,杨慎的诗便是如此。
垂垂老矣,又遇病
参考文献:
刘勰《文心雕龙》;
《杨慎诗选》王文才辑校,1981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