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刀舞笔书春秋——读陈复澄艺术
讲起书坛泰斗沈鹏先生,江阴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陈复澄这个名字,也许就有些陌生了。他们都是从江阴走出去的,是纵横当代中国书坛的璀璨的“双子星座”。陈复澄虽然是名闻海内外的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却和沈鹏先生一样淡泊名利不张扬。他的书法作品以篆隶笔法入行草,又以行草运笔写篆隶,或洒脱奔放、或笔力遒劲、或行云流水……书风飘逸而富有意趣。然而,他并没有满足自己的成就,另辟蹊径,大开大阖,开创了当代中国刀笔书法新天地,被誉为――
“中华第一刀、刀笔书法第一人” 。
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忙中偷闲,我常常把玩与摩挲案头两大册书法精品――《陈复澄书法艺术作品集》与《陈复澄唯美艺术馆收藏作品集》。扉页上有陈复澄给我的亲笔题辞。让我从这行云流水般的硬笔行草书法中想起他的过去,他的学者风度,他的文采风流,他的艺术成就,他在当代中国书画界的赫赫声名“中华第一刀”、“刀笔书法第一人”、“艺坛一绝”……足以让他的故乡江阴增辉,也足以让我们江阴人为之骄傲。
陈复澄1943年2月出生于重庆北碚,可他的老家却在江阴峭岐陈家冲,而且抗战胜利后,他曾一度随父母返回江阴就读当时的澄江小学。尽管他又随双亲去天津、沈阳居住,期间考上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又考上四川大学古文字学系专业研究生,从此又随职务调动浪迹大江南北,1988年调民革中央宣传部工作兼任团结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直到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才算结束“三年搬一回家”的迁徙生涯,定居于北京,可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籍贯是“江苏江阴”,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江阴人”。
驰名天下的复澄壁、壶、砚……
陈复澄在大学、研究生求学阶段攻读的专业是中文、古文字学,在其专业领域也卓有成绩,他参与编纂过《甲骨文大字典》、《商周金文录集》、《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发表了《文字的发生与分化释例》、《对〈金文新考二篇〉的管见》、《咸为成汤说》等见解卓异的论文,并曾在辽宁省博物馆潜心研究过古代文物,书画鉴定,是学有专长的古文字学家、博物馆学家、文物鉴定家,可他的业余爱好――书法篆刻的艺术成就却远远盖过了他的专业,特别是他开创的当代刀笔书法更是另辟蹊径,独领风骚,誉为“中华第一刀”。他用单刀(大字用双刀)刻写的石、印、壶、壁、砚、盘、缸、罐、盆、砖、瓶、盒、板、筒……可说件件均为艺术珍品,它们风格变化多端,真、行、草、隶、篆运用自如,件件无一雷同。近年来更有“复澄壁、复澄壶(缸)、复澄砚”之美誉,以致许多有艺术和商业眼光的行家,人人踊跃求索,以为日后待价而沽之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陶瓷制造商和销售商――地处东莞的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黄建平慧眼识珠,在2004年一下子投入2000万元巨款,买断陈复澄不同时期的书法篆刻作品,特别是刀笔书法的部分代表作500件,将它们从京城陈宅移入自家环境陶瓷园中,并建立了“陈复澄唯美艺术馆”。此事在中国当代文艺界确为令人振奋的双赢之举:唯美陶瓷公司向海外成功的商业开拓和陈复澄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幅提升。
其实,早在黄建平斥巨资购进陈复澄作品之前,陈复澄的书法篆刻尤其是刀笔书法作品已然声誉日隆,让人叹为观止了――2000年8月30日,著名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及艺术家传记作家沈左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长篇书法评论《脚踏行云万马奔》,系统地向世界介绍陈复澄刀笔书法的艺术功力、成就和风格。
2000年10月6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的《陈复澄艺术创作展》的空前盛况。先是陈复澄向众多参观者介绍:“刀笔书法不是用毛笔在陶坯上写墨稿,再由工匠刀刻,而是直接运刀,以刀为笔,以陶为纸,刻写一气呵成,入窑洞烧制而成”。接着,只见他手持双刀,采用阳文隶书,在一口高达80公分的紫砂缸坯上,刻写了魏晋才子王粲的《登楼赋》并配以精妙的刀笔绘画,集中展示了其纯熟精湛的篆刻技艺和独特新颖的艺术灵感。之后,他又用楷书在长宽各为3米的“陶表板壁饰”上冲刀刻下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学者、专家亲见此壮观书法无不惊叹有加,场内喝采鼓掌之声此起彼伏,为历年来观摩书法家个展所仅见。
2004年9月,陈复澄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书法篆刻作品展,据媒体称,这是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个人书画展。布赫、高占祥、贾亦斌等各界名流齐来祝贺,布老及艺术界、新闻界叹服于他在宜兴紫砂壶上刀笔书法之精妙,异口同声称誉为“复澄壶”;而他的刻砚也被人称作“复澄砚”,成为文房四宝中一枝奇葩而有别于工匠的制砚,确是具有文人气息的书艺珍品,中央电视台特地播发新闻并为他拍摄了人物专题,从而使他的刀笔书法更是蜚声四海。
2005年5月,《陕西日报》以《唯美“复澄壁”惊艳长安》为题,报道了陈复澄顶级之作“复澄壁”首次出现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城南广场隆重举行的马可 波罗重返中国陶艺文化艺术展上,当时追溯马可 波罗在中国的足迹摄影展同时拉开帷幕,成为西安五一黄金周一道靓丽的风景。该展称“复澄壁”――即“刀笔书法第一人”陈复澄在马可波罗瓷砖上刀刻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艺术精品,“其艺术性、唯一性在艺术界声名显赫,业界也流传‘古有和氏壁,今有复澄壁’之说”……
可以说,“复澄壁、壶(缸)、砚”隐然开创了当代中国刀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并立的书法艺术新纪元,是陈复澄一贯主张的书法创作“贵在创新”理论的成功实践,是向世界展现中国书法艺术不朽魅力的又一道特殊景观,理所当然地奠定了陈复澄在中国当代书画界的特殊地位,也体现了他书法艺术的特殊地位。
础润而雨、月晕而风
陈复澄在书艺事业尤其是刀笔书法上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早在1987年陈复澄开始在辽宁喀左紫砂厂陶坯上探索以刀写字之前,他的毛笔书法在业界已卓有成就,其书法篆刻作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参加省、市、全国性展览;1980年后更参加历届全国展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一系列国际展;自1961年始,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收藏;国内外一系列重要的艺术图书、文史书、辞书、作品集、刊物、报纸对他及他的作品作了大量的介绍和报道,发表过他的许多作品和书法论文;中央电视台以及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山东、上海、广东、石家庄、成都、沈阳等省、市电视台拍摄了大量有关他的专题片和新闻专题栏目,详细介绍他的作品和艺术成就。他的毛笔书法作品以篆隶笔法入行草,又以行草运笔写篆隶,书风飘逸富有意趣。然而,他并不以有相当造诣的毛笔书法成就为满足,他一直想在书艺领域内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独有天地,他在一方题为“各行其道”的篆刻作品的配套刊石记上表明了自己的艺术追求:“马路上常见此标语,艺术创作亦可遵守,否则挤于一道,无法通行也”。对此,他曾将自己一篇长篇书法论文中一个重要章节《对当代书法艺术的思考》示之于我,认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已越来越离开实用的写字范围,完全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活动。但是,书法家的观念与实践却由于陈陈相因之故,长期围限于毛笔(宣纸)书法范围内,而把采用其它工具材料手段的创作尝试与技法一律斥之为“旁门左道”、“野狐禅”,以致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此,陈复澄大声疾呼:“我们时代不仅仅是用毛笔写字的时代了”,书法艺术创作“不能永远禁锢在毛笔书写的范围内,而将其它工具和手段推给工匠们”。
观念解放了、突破了,陈复澄力排业界的众议和非难,开始了刀笔书法的艰苦探索与实践。尽管他已有20多年的篆刻艺术的深厚功力和根底,但用于主要是紫陶之类材料的刀笔书法等于是刻字,首先必须克服原先那种工匠气;它是书法艺术的崭新门类、品种、又必须别出心裁赋予全新的内涵。怎样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一直是萦绕在陈复澄心头挥之不去的梦。他不知刻坏了多少块陶坯,又磨毛了多少把刻刀,早晚不止、寒暑不辍,“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可说整整坐了十年冷板凳,尽情吸收传统毛笔书法和历代甲骨、青铜、碑碣、砖瓦之字的营养,把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书艺的深刻理解和自身诗词书画的综合修养独具匠心地熔铸于刀笔书法中,无论是真、草、隶、篆,从不先打墨稿,也不用双刀修饰,而是坚持单刀运作,一气呵成。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至成功。
多少年的努力,使他的刀笔书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刀的锋利、力度、韵味,几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如沈左尧所言:“几乎接近以毛笔写纸似地挥洒流利,完全能以握刀的轻重、欹侧、疾徐、顺逆等手法体现有笔又有墨的佳境。”其各件刀笔书艺作品风格各异,随心所欲地变化,使人观之不尽:或酣畅淋漓、或典雅俊逸、或凝重雄浑,又隐隐透出苍茫、古朴、厚重的风韵,富有浓郁的金石味。尤其是难度极大的刀笔陶艺,更让人不得不膺服他的艺术魅力。如著名学者、书画家冯其庸与紫砂工艺泰斗顾景舟相交数十年,也写过紫砂壶件,可他尝试用刀刻写紫砂陶坯简直就无从着手,对着很嫩的陶坯,只要稍微用力就即刻崩裂,“着手成灾”,要学“这种轻微到毫颠的内功”,始终不能入门。所以看到陈复澄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刀笔陶艺作品时,他不得不“由衷地折服,连声感叹”陈复澄的刀笔艺术,已经发挥到极致!业界内外称颂陈复澄的刀笔陶艺作品“光彩夺人,独步当今”,绝然不是过誉之辞。
因此,我认为,业界称陈复澄为“中华第一刀”,完全是指当代刀笔书艺以陈复澄卓有成就而成气候而言。其实,我国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也是用刀刻写出来,人称“刻辞”、“卜辞”,也是刀笔书法,可说古已有之,只是线条清晰简单,是篆体,谈不上出现毛笔之后的书法艺术的张扬与芬芳。当代以单刀作为书法工具而进行艺术创作与探索的也大有人在,但终究不能成功,何故?一是没有陈复澄那毛笔书法和篆刻的深厚功力和基础;二是没有陈复澄那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诗词书画修养以及学者素质;三是没有陈复澄那种锲而不舍、一以贯之、顽强执着的痴迷与努力,尤其是对传统书法艺术创造性的继承与借鉴……
时下,陈复澄的刀笔书法创作已臻鼎盛阶段,其艺术魅力与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国界。他本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先秦研究会会员、《人文丛刊》编辑委员会主任、汉简帛书研究中心理事、北京印社理事、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中山书画社理事、《书法艺术》丛书编委、中国书协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评委,辽宁印社第一任社长、四川青年篆刻研究会第一任会长以及许多艺术团体的顾问,多个省级博物馆的名誉研究员。他在宜兴创作期间被特聘为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名誉馆长,宜兴紫砂工艺厂艺术顾问。1997年重庆在三峡白帝城建立了“陈复澄艺术馆”,2004年广东东莞、江苏宜兴同时建立了他的个人艺术馆。其中,陈复澄唯美艺术馆升格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为东莞乃至广东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复澄平素所怀的艺术抱负――他的刀笔书法“100年、500年之后仍被认可”的目的终将实现,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的“甲骨钟鼎历数千载而不朽,刀笔书法比毛笔书法更经得起岁月沧桑”,陈复澄首创的刀笔书法珍品将同他的故乡――全国百强县(市)综合实力第一的江阴,必将在青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
本文作者:洪桦(知名评论家)
该博文转载于江阴日报、凤凰出版社人文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