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书终是读自己

(2023-05-15 21:16:29)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原文地址:读书终是读自己作者:蒋开键
读懂自己,认识自己——读白岩松散文《读书终是读自己》


读书终是读自己

白岩松

有一种我非常反感的出版物,叫作“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订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

  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经不起多一句追问的。对啊,有那么多写男女平等的书籍,为什么人们心目中只留下了《简·爱》?

  我给出的答案是,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

  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儿都得有“中心思想”。

  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

  你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

  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

  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有的书你匆匆浏览一遍,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过前三分之一,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可能只看过目录,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了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但还是没有读完;有的书越到结束,越会恋恋不舍,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让你不忍告别。

  阅读也是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头发最茂密的时候,朋友最多,但是最终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那么好了,当你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备感踏实。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同邀请到了一个朋友,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赞成他,也可以反对他,可以和他谈谈你的焦虑、不安,听听他怎么想,还可以把他放下,拿起另外一本,让第三个人加入你们的交流。

  爱因斯坦临终时曾说:“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过就是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

  阅读也好,音乐也好,就有这么重要,重要到可以与生命画等号。如果我们不那么狭隘地去理解阅读,好的音乐、电影,也都是一种阅读。

  最后我一定要强调的,其实是前面已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读懂自己,认识自己——读白岩松散文《读书终是读自己》

金华的【读与评】

读白岩松先生的散文《读书终是读自己》,觉得很有启迪意义。我觉得,人们一直提倡读书,读好书,但是很少提及要好好读自己。看清别人不容易,读懂自己更不易。然,真正能读懂自己的人绝对可谓心灵上的君子。

人有一双眼睛,生来可以看世界,读别人。而要看自己也只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一面,这一面也是朦胧而不真实的。在解读自己时,常常有不少人总是戴着“放大镜”无限放大自己的优点;对于缺点,更喜欢用一双老花镜模糊而抹杀之,这个时候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自欺欺人”,首先不愿意自己解剖自己的人,永远也读不懂自己……

敢于解读自己的人,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人。这样的人心态平稳,遇事不惊不喜。善于认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认知别人和世界。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个人认识问题。所谓的读人莫如先读己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风景就是这个道理。现实中,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自己接触的范围,站在自己画的那个圈子里去看别人、看世界、看事物。那么,谁能定义世界?谁能定义人类?谁又能去定义自己呢?所以,假丑恶、真善美,绝对不是一个自己所能定义和解悟的。也就是说,生活中遇事一定要有大我精神,把自己的眼光无限放长放远,不断在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把不同的结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看清别人,读懂自己,才不至于走生活的弯路。也只有读懂自己的人,才可以有一双敏锐的目光洞察世间万物。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打心底里笑读别人,读别人的骄傲,读别人称不清自己几斤几两,无端放大自己的优点或极度消沉悲观……

古有一句话,读人时反思自己。愈是读别人缺点的时候,愈应反思自己、读自己,以取长补短,使自己不犯与别人同样滑稽的错误。

读不懂自己的人,更喜欢把自己装在美丽的泡沫中,即使这种泡沫根本无法遮挡什么。因为,不敢读自己的人,首先是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

读不懂自己的人,往往自怨自艾,由偏激导致懒懒,由冲动转身消沉,把一切不如意都归罪与客观事物上。同样用的是自己的躯体和名字来镶嵌人生风景,但风景里多了一片悲凉和叹息……

只读别人不读自己的人,命中注定成功与自己有些遥远。即使是偶尔愿意读自己,也未必准确。那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你,躲在成功与失败的背后,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去触摸碰撞。

读懂自己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读懂自己决不是一时的冲动与断章取义的剖析,它需要不断地叩击灵魂,把自己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对比自己的理智与冲动,愚蠢与聪明。读懂自己还需要时时处处与人与事参照,也只有经常分析鉴别,相比之下才能在内心产生恐慌,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诱发竞争的意念。所以,要将读人与省己时时结合起来。

如果说读别人是与人类智慧对话的话,那么,读自己则是摆脱蒙味和理智途径。能读懂自己的人,都具有自知之明。自身的长短自己心里最清楚,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赞我,与我未加一丝;别人损我,与我未减一毫”的境界相结合起来。从而淡泊名利,泰然处事!

总之,一个人先认知了自己才可以去读别人,才能够去读别人或天下。可以试问一下自己,当你读别人的时候,是否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是否已经有了是非的答案?这个时候你已经读了你自己。因为你已经用了自己的道德标尺去衡量了别人。答案的精准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度。

有一句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说的就是人们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看不清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时时把旁人当做一面镜子,与他们沟通,善于聆听他们的点拨,才能更好地让自己接近成功。而不善于甚至不敢解读自己的人,永远与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堵厚重的墙,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因为读不懂自己的人,首先就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尺去领悟别人和衡量世界。

事实上,读懂自己很难,塑造一个好的自己更难。在我心中,读懂自己就是要用纯洁的心去塑造自己。读懂自己,就是要不断地与自己谈心,要与自己过意不去,在成功的时候总结失败时的教训,在失败的时候查找成功时的经验。让自己无时无刻都要保持一个理性的头脑才可以更加理性而全面地读天下。

只有读懂自己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人生大书,因为这部书的作者是自己,读者也是自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