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注我你他

(2023-04-09 09:33:56)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原文地址:关注我你他作者:空谷幽兰

关注我你他

    ——漫谈人称的使用

有篇写自己经历的文章,最后议论说“机会对我们都是均等的,宁可学好本领等待机会,也不要机会来了匆匆忙忙去学本领。这样,机会来了你才能及时抓住”。我指出“人称使用不当。‘你’字用得一无道理”。应该改成“机会来了我们才能及时抓住”。

人称是写作最基础的要求,但是,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差错。一般说,人称有三类,单数我你他,复数我们你们他们,还有许多同义词。用“我”诚恳,比如莎士比亚“我是你的,我的祖国”,令人深信不疑;用“你”亲切,比如歌词“你从雪山走来”,如同相与絮语;用“他”自然,比如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好似随口称呼。

第一人称我,行文中最为常见。文章往往是写自己的经历、感情、见解;同时,我还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的身份出现。比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我;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这种叙述方式在“我”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能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比如鲁迅《故乡》中的我。这样便于抒发情感,进行细致心理描写。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与“我”情感更加融洽。

除了对话和书信以外,用“你”一般使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叫,再对他说话,也就是先呼后告。比如“敬爱的周总理啊,你在哪里”、比如“电,你是宇宙中最犀利的剑”。这里的你,用呼人、呼物两种形式,它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引起共鸣。不用呼告,无缘无故改变原文里的称呼,会使读者不知所以。本文开头,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人称的“他”是叙述的对象,往往是故事中的人物,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如此。如果文中有两三个人以上,第三人称容易造成混淆,就在文章里称呼他的身份或者直呼其名,务必使读者心中明确无误。名篇中也有特定情况下的转换,比如《木兰诗》,以第三人称叙述,但木兰征战归来,有一段转为第一人称“我”:“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那是为了突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的情态和回复女儿身的喜悦。纵观其他作品的人称,并不这样轻易变来变去。

人称要遵守同一律。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同一意义的概念和判断。不能一会儿我、我们,一会儿你、你们,一会儿他、他们,更不能三者混为一谈。那篇文章说“机会对我们是均等的,机会来了你要及时抓住”,本来在说我们,是两人或以上,这里忽然变成了你,是一个人,这就违反了同一律。

人称要没有歧义。没有歧义,是指读者明确所指。《一件小事》里用“他”指车夫,用“伊”指老女人,鲁迅先生让读者一目了然。《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用人称打趣,尖酸刻薄,妙趣横生,体现曹雪芹心里领悟深刻,手法炉火纯青。要是人称产生歧义,张冠李戴,文章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人称虽然简单,但关系到作品的表达,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掉以轻心。“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刊载于《大文坊》总741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