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物质与精神
(2023-01-12 21:24:34)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生、为人、处事、佛教和文化 |
物质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因此,物质与精神是两种不同概念,却又相互关联。但当今社会物质已经替代了精神,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物质。不管是国家、民族、宗教、党派都在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目的追求物质。
因此,精神成了为物质服务的附庸。在物质面前,社会失去了思考能力。宗教、民族、党派,甚至小到个人,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物质财富”。
事实上,精神与物质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既然不同,就不能混淆,但在现实社会中早已混淆不清。很多人觉得拥有了物质财富就会拥有精神财富。殊不知,这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见解。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物质财富永远替代不了精神,而精神却可以打开物质的大门。
中国有句俗话,“坐吃山空”, 就是有金山银山,没有思想创新精神,物质财富就会不断地流失,直到彻底失去。而精神却是人类的智慧,他不仅有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也包括创造物质财富。也就是说,有创造精神的国家、民族、宗教、党派,包括个人,只要他们愿意发展创造,其实物质财富是很容易得到的。因为,物质的富裕是暂时的,而精神的富裕才是长久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中有这样一段话:
“只有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工出现的那一瞬间起,分工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从此以后,意识才能够真正地自夸说,它不是现存实践的意识,而是别的东西,它真正构想着一些东西,而不是构想现实的东西;从此以后,意识才能够把自己从尘世中解放出来,并进而形成‘纯粹的’ 理论、神学、哲学、伦理学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转引“文学与艺术” 第三0——三一页,五十年代出版社一九五三年初版)
也就是说,精神是超越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没有物质那里来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说的很清楚,物质与精神是有分工的,精神独立于物质之外,不管贫富都存在精神,只不过每个人对社会意识的认知不同而已。
当然,在追求物质的社会里,精神很容易被忽视淡忘的。只有当物质出现问题时,人们才会想起精神的存在。因为,物质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它要经过转换才能发挥出它的真正价值和作用,说直白了,精神就是人类独有的思想意识和美好的追求。它可以超凡脱俗构建人类理论,也可以引领人类物质的创造“造物”。
当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要精神崛起,其次才是物质崛起。因为,没有精神只有物质的民族,物质的富裕是暂时的,很容易被别人掠夺侵略。只有精神和物质双双崛起,这个民族才是真正的崛创。
但精神的崛起不是靠几个人,或者几本理论书,而是要靠全民族人民的自信自强和创造力。精神与物质虽然是独立的,分工不同。但又是融合的,彼此不能分开,只有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都被重视了,社会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