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2015-05-10 10:15:48)
标签:
情感 |
分类: 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又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本课是应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感悟婉约词凄美动人的意境,品味作者缠绵凄婉的情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和审美力。
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高二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提炼、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朗读中品味本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品味诗意,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探究词人的写作意图,明确主旨。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本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全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重在通过解读文本培养、提升学生的情感和人生境界,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文本,在把握感情基调和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词人的写作意图,明确主旨。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进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 意图 |
情景导入 |
魏建宽老师曾说:“一个读者,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如果不能从中听到诗人的哭泣声!那就不算真正读懂了柳永,不算真正理解了《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看看同学们能否听到了诗人的哭泣声!(板书课题) |
学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等相关信息。 |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自 主 学习 |
1、概括词上、下片的大意和全词的感情基调。
|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上片实写眼前之景:惜别;下片设想离别后情景:思念。感情基调:无奈、伤痛、眷恋。 |
为下面赏析本文作铺垫,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合
作
探
究 |
一)初读文本,由读入境,把握情感基调。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2)该词是写离别的,它会抒发怎样的感情呢?
|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1)应注意词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和韵脚等。
明确:(2)情感是凄美、哀婉、凄切;浓郁而悲凉的……
|
由读入境,把握情感基调,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词人用词的基础。 |
二)再读文本,把握节奏,整体把握词意。 请学生比较”晚对长亭”与“对长亭晚”的区别,二者有何差异?哪个更好? 提示:明韵脚。“切、歇、噎、阔、别、节、设、说”等入声字的朗读效果。补充:入声字凄楚短促,抽抽噎噎。 |
学生阅读比较,教师讲解。 明确:从节奏上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字一顿,三句一贯,停顿一致,节奏整齐,给人以沉稳的感觉;“对长亭晚”则打乱了这种节奏,显得零碎,似乎有意让人难以读下去,这和作者分别时凌乱、低沉的心情是一致的。印证了古人之言:“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意。” |
再读着眼于局部语调、节奏的把握,朗读语调、节奏基于对内容的理解,借此切入作者情感。 |
|
三)三读语言,品味意境,掌握艺术技巧。 说说作者在词中有几处写景?请大家从词中找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有三处: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杨柳岸,晓风残月。
2)<</SPAN>“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么壮阔而迷茫的景致,诗人的前路在哪里?诗人的地平线在哪里?诗人的归宿在哪里? 明确:“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柳永纵目远眺所见的江面之景,其实又何尝不是柳永的恋人眼中的风景呢?何尝不是送别柳永的多情女子包含深情的眼眸中的凄迷的风景呢? (3)“都门帐饮无绪”,不着痕迹地以乐写哀,这是古人所说的“加一倍”的写法! (4)品味“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确: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实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师点拨:虚实相生,请学生分辨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实景)
明确:我们该明白柳永的心中的别离之愁有多重了。词人借现实与想象之景的一实一虚的歌吟,告诉我们他的心中永远无法放下自己所爱的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遥远的将来。
|
景语(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是清冷,是悲切,是不尽的留恋,是一场急雨之后必须启程的无奈。 景语(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景语(3)“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历来为“送别”的意象。“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
情语(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停多时了,该上路了!”好一个“留恋处,兰舟催发”,以“无情”写“多情”,以“不解风情”反衬词人的“留恋”之深。 情语(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景合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展开想象,由文字再现画面,是品味语言、领悟诗意的有效途径。本词在表现手法运用上,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
|
四)四读意图,明确主旨,探究本文蕴含的情感。
|
|
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
|
拓展延伸 |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示。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
艺术技巧属于高考古诗词鉴赏一个重要的考点,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让学生真正读懂作者。 |
小结 |
|
|
|
作业 |
|
|
巩固本课知识,学以致用。 |
设计反思 |
|
||
板
书
设
计 |
别前(实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