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断句方法(二)

(2015-04-18 20:27:02)
分类: 高考古诗文专题

 文言文断句方法(二)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且、且夫、盖等。

例如: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②且庸人尚羞之。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①于是余有叹焉。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 水》)

例3: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矣。”(《 国 语· 晋语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1)感叹句:①甚矣,汝之不惠!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③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断起来并不难。

(2)骈偶句: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问答句: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例8: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

(4)对应句: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还有内容上的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魏邯郸淳《笑林》)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要同样断;后面断了,前面也应相应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四、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①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谈。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古人写文章,较多使用虚词,且有一定的规律:①句首常用“夫”“唯”“盖”“凡”“至若”“若夫”“窃”“请”“敢”“辱”“敬”等发语助词和表敬副词,因此,这类词前就是上一句;②句尾常用“也”“矣”“耳”“耶”“乎”“欤”“焉”“哉”等语气助词,因此,遇到这类词一般就是一句话完了,要断句;③句中常用“以”“于”“为”“而”“则”“乃”等连词,遇到这类词,就要分析前后结构,正确断句。借助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虚词,我们就可以判断何处是句首,何处是句尾,何处是句中,从而确定断句的地方。

如,《论语》中的几个句子: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不可不勉乎。(“焉”“也”“乎”是句尾助词,这三处无疑要断句,“夫”是发语助词,前面须断句。)

再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12题: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矣”“乎”“哉”都是句尾助词,其后须断句。)

 

二.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固定句式,根据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句子句首和句尾的位置在何处,从而准确断句。①判断句的形式有:“……者……也”“……也”“……者……”“……者也”等,还有用“乃”“为”“即”“则”“非”“皆”表判断的;②疑问句的形式是:用“何”“安”“胡”“曷” “奚”“盍”“焉”“熟”“孰与”“孰若”“何如”“何以”“何为”“奈何”“若何”“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等疑问代词或语气助词构成疑问句;③固定句式常见的有:“……不亦……乎”“得无……乎”“无乃……乎”“何……为”“安……哉”“熟与……乎”“与其……熟若……”“为所……”“为……所……”“见……于……”。如,《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一段: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非不贤也/③为其不可得而法/④先王之法/⑤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⑥人或益之/⑦人或损之/⑧胡可得而法/⑨虽人弗损益/⑩犹若不可得而法。(两个“胡”表明第一句、第八句是疑问句, “非”“也”表明第二句是判断句,“者也”表明第五句是判断句,借助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我们就可以正确断句。)

 

三.借助修辞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语言的工整,多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凭借句子的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几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这几句作者多运用对偶句,每句四字,句式整齐匀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很容易断句。)

 

四.借助“曰”“云”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作标志。人物对话时,一般第一次对话中出现对话双方的姓名后,后面就省略主语而只用“曰”,因此,还是有“曰”的地方就应断句,“曰”前为上句,“曰”后为下句,“云”跟“曰”相同。如,《庄暴见孟子》中的一段:他日/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可得闻与//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和齐王的对话,省略主语而只用“曰”,还是有“曰”处前后都要断句。)

 

五、借助行文思路断句

古人写文章,叙事说理是很讲究层次和条理的。若是叙事,则线索分明;若是说理,则逻辑严密,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据此,我们可以借助文段的层次条理,行文思路进行断句。如,荀子《劝学》中的一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一段从行文思路来看,是先分后总,作者先说“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这个行文思路,我们就可以准确断句。)

 

六.借助名词(代词)断句: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一般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年号、国名、官职名等。断句时,我们先找出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再看文句讲的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还是讲的谁怎么样,谁是什么,据此就基本上可以准确断句。如,刘开《问说》中的几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这几句话中,名词性短语作主语,有“智者千虑”“圣人所不知”“愚人之所能”三个,讲的是智者千虑有一失,圣人知道的愚人不一定不知道,愚人能做的圣人不一定会做。据此,就可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句,另外,每句主谓间又有停顿。)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技巧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话曰“、“云”、“言”为标志为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找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要从文中辨识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活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 ),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根据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与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又如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

 

第一: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