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创新教案
(2014-05-19 18:48: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人教版必修五教案 |
《装在套子里的人》创新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教材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和必修3中的小说单元侧重学习体裁特点、鉴赏人物形象不同,本单元侧重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品读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因此,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为最终目标,并穿插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本篇也不例外,契诃夫用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的反动腐朽。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便成为那些害怕新生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二、
1、了解契诃夫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2、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正确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认识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典型意义。
4、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3、赏析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
五、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从争议可见,大家对别里科夫这个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别里科夫确实可憎可恶,因为他时时刻刻在用自己思想上的套子去套别人。别里科夫是不是仅有这可憎可恶的一面?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让大家能对他做出一个客观而统一的评判,能够给他盖棺定论,甚至最后能为他题写一个墓志铭,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
【发现问题】
教师设问:别里科夫人生中有一件什么事最能鲜活体现他的思想性格?学生:结婚事件。(课文的主体部分,很直观,学生不存在理解障碍)
教师设问:如果要走进他的结婚事件,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问题?最想知道什么?
【探究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1、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结婚?
2、别里科夫要和谁结婚?结婚对象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上一课时理清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问设疑,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课堂气氛很踊跃,效果也较好。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中的信息,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
①
②
③
→由华连卡和别里科夫会不会有爱情的讨论,引出骑车事件。(在此过程中: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教师追问:华连卡与别里科夫没有结成婚仅仅是因为没有爱情吗?仅仅因为骑车这一件事吗?还有哪些事在毁灭着他的结婚梦?
→引出漫画事件和争吵事件。
1、一幅小小的漫画是如何对他的结婚梦构成破坏的呢?
2、别里科夫和谁争吵?他们说到什么问题时争吵起来的?一场争吵怎么破坏了结婚梦?
→紧紧围绕着结婚事件,扣住婚事不成,引导学生设疑,学生在情节渐渐清晰起来的过程中,问题越来越系统,也越来越有深度,教师对发问的学生及时肯定和赞美,坚定学生解决的信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中的信息,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
①
②
③
→教师追问:表面上看,是三件事导致了婚事的破灭,实质上是什么瓦解了一个美丽的结婚梦?换成别人会有这样的结果吗?为什么别里科夫就会被这三件事毁灭婚事?
讨论明确:"套子"作怪。正是思想上的套子,不仅阻断了他的幸福路,而且把他送上了黄泉路。
【解决问题】
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封闭,迂腐,胆小,怕事,惧怕和扼杀一切新生事物。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又是受害者。
【发散延伸】
教师设问: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世界上只有一个吗?只在十九世纪末的沙皇俄国才有吗?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探究小说情节的尾声部分,进一步研读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讨论明确:
他的思想性格是超越一国一时之限的,面对新生事物,惧怕固守,甚至是自觉地仇视和扼杀,这是一种永恒存在的人性,也是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拓展升华】
在全面解析和理解别里科夫其人其事的基础上,为别里科夫题写墓志铭。
写作准备:朗读中外优秀的墓志铭,为学生激趣,为思路导向。
要求:言简意赅,对他的一生完成一次艺术性、形象性地盖棺定论。可以用第三人称,也可以用第一人称。
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投映墓地图片,播放哀婉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鼓励学生尽量发挥创造力。
附学生创作的精彩墓志铭:
★
★
★
★
★
【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不是一个特定形象,而是一个超越历史和国别的典型形象。我们从他身上,不仅读出了一个时代,而且读出了永恒的人性。
真正的名著正当如此:它不是一本合上的书,而是一扇敞开的门。穿过这扇门,可以让我们看到万千气象。
建议同学们在课下再阅读契诃夫其他代表作。
七、
因此,我在探究问题的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并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共同讨论、交换意见,促使他们形成观点,鼓励他们发言。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可以在不断提出问题、形成争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肯定,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对教学内容做有效拓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眼界。
在墓志铭写作的环节上,由于形式新颖,并用音乐和图片创设了情景,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有些同学甚至创作了不止一则,在课下与教师交流,要求另找时间展示。由此可见,教学不仅完成了应用文写作的拓展练习,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作热情。
第四,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缺少了读书声的课堂,便会缺少一份音韵美。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文本探究,而丢掉了那动人的琅琅读书声。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华连卡的性格和骑车事件时,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把理解推向更深层的平台。正是学生恰切而饱含感情的朗读,生动地呈现出华连卡光彩照人的性格特点,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别里科夫逻辑的荒谬。使学生在笑声中便自然地被契诃夫的幽默讽刺艺术所感染。
第五,不注重面面俱到,而注重要点突出。
因此,我在教学中仅仅抓住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力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典型形象带动主题研读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之生动、语言之精妙和思想之深刻。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