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2014-05-14 16:01:26)
标签:

教育

分类: 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 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戡低唱!”宋仁宗闻而 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 永目睹了都市繁华,熟悉偎红依翠生活,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 品亦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 词。”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朴素清丽,音律谐调。 

《雨霖霖》为唐教坊曲名。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三、层次结构 

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开头三句写别时景,地点,节序。“都门”两句,写词人矛盾心情。“执手”两句,写恋人的眷念之情,难舍难分。“念去去”三句,写远别相见无期,离愁之深。 

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 

开头两句,陈述离别情,点明主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后四句,写离愁之深,令人神伤,无穷意味。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四、写作特点 

1、结构主线分明,层次清晰,前后照应,自然流畅 

全词以“离情”为线,贯穿全篇,不管写时间和空间,都紧紧围绕它。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 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兰舟”旁,从墓霭沉沉的“江上”,到晓月残风的“远方”,以及良 辰好景虚设的“某地”,空间万变,“离情”不易。抓住了主线,突出了主题。将真挚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 

词人表现“离情”,写得层次井然,重点突出。从离别之前到离别之时,再到离别之后,从环境勾勒到情态刻画再到描摹寂寞,层层刻画,步步深入。 

不论勾勒环境,刻画情态,遐想未来,词人都注意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或因情造景,借景抒情,或因情而设景,以景传情,从而使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全词 表达的的离别之痛,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作衬托,情和景水乳交融,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容水 色便披上了阴影。“杨柳岸,晓风残月”,主别之后的词人,孤寂冷落,所以选用的景物也孤单冷清,令人望而生寒。在这些句子里,词人并未写自己如何苦闷。但 从这些景物里,我们已经深深地窥见词人心灵深处的沉痛哀伤。这种写景,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是写景还是抒情?以词中简直不容易分辩出来,总起而 论,上阕实写送别,所选景物多实景,是借景抒情;下阕是虚想别后,所选景物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由此可知,词人写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是本词达 到情景交融的主要原因。 

五、重点难点分析 

1、《雨霖霖》写别离之情,始终与写景交织,且有白描而传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寒蝉雨歇,效个送别,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惨的叫声里,在暮色苍 茫而又冷清的悬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办。就在此时,阵阵骤雨,刚刚停歇,心上人作彼此就在天各一方,这时节,动人愁思将如何抒发出 来呢“ 

2、烟波暮霭,写船开时的景,千里烟波,愁云弥漫,遥望远天,暮霭沉沉,这又是怎样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情景呢? 

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 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无怪有 人以此句来代表柳词,就在于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指导预习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瑾 jin 樯 qia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乱石:(1)陡峭不平的石壁。 

2)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思考问题 

1)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去评价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二、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三、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一切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 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 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知道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 “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 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希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同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 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 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得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应 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的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响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 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的自然结合。 

8、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 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清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人生思想 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 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 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 理趣年。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品味苏轼词作,领略旷达人生》

 

苏轼词一改前朝词风,打破了词坛婉约派一统天下,以其“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的豪放、旷达风格,体现其旷达人生。 

旷达中见豪放的特征大家见的多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只会豪放。“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他的许多词作中,荡气回肠的 怀妻之情,缠绵悱恻的惜春之念,委婉深切的思乡之意都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从中了解到,作为生活的达观者的苏东坡,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君 子,伟丈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例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悼亡词,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上片就现实写,写梦前的和致梦的原因。夫妻两人十年生死相隔,时间久长,谓想“不思量”;但即使“不思量” 也“自难忘”;虽自难忘,却因阴阳相隔,相距遥远,而“无处话凄凉”;明知“无处话凄凉”,却又假想“相逢”;好不容易相逢,却又担心“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寄寓了作者身世漂零的深沉感叹。下片写梦中、梦后。“幽梦想忽还乡”,却无法倾诉衷肠,只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以无言胜千言万语; 料得三句,梦醒回到现实,不说自己如何罹妻子,而说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断肠,真可谓句句转,笔笔转,把思念之情哀伤之情表达得真挚深婉。作者还善于用白描的 语言,作生动形象的外貌刻画和场景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仅六个字,就浓缩了十年蹉跎的经历;“小轩窗,正梳妆”,六字特写镜头,再现了伉俪恩爱的 生活;“明月夜,短松冈”,则是用具象的凄凉场景,表达了抽象的无穷哀思。实为悼亡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写此词时苏轼已远离朝廷五年,与弟苏辙也阔别七年之久。本词通篇咏月,月是全词的中心形象。上片借明月自喻并咏怀,下片咏月怀人,处处关合自然景象与社会 人事,寄寓作者出处进退的矛盾,融注了他对宦途险恶和人生离合的体味。“我欲”三句,则把这种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进一步具体化。“乘风归去”是主观愿 望,“高处不胜寒”则是客观现实。两者的矛盾对立,使想“归去”的作者又因惧其“不胜寒”而却步,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既眷念朝廷,又畏惧朝中勾心斗角、尔虞 我诈;既想归隐,又不甘于无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起舞”二句,既有顾影自怜的孤独,又表现出矛盾斗争后立足于现实的决断。下片融写实于写意,化景物为情 思。“转朱阁”三句,兼具月照不眠之人和不眠之人望月更无眠两层意思,故有“不应有恨”二句之怨。不应二句将人之情感移之于月,有月圆反衬人之不能团圆。 哀痛之情已深于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将人生现象与自然规律沟通起来,以旷达的胸怀,超脱孤独的思念。结尾二句,将离别怀人之情归结到美好的祝 愿,所慰藉的不仅是作者,而是世上一切因离别而哀伤的人们。总之,上片以“何似在人间”解不能归去之苦;下片以“千里共婵娟”解“长向别时圆”之恨,体现 了苏轼旷达开朗的个性。景情理三者浑然一体,成为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佳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