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

(2013-12-25 10:17:45)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中教材教法

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 

庄平悌

烛之武何以能退秦师?除了秦晋联军内部矛盾等客观因素之外,就其主观因素而言,烛之武极为得体的语言艺术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三一语言学认为,得体性原则是言语交际的最高原则,“是修辞活动中的最高最重要的原则”[1]

所谓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度”。[2]由于语言环境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即小语境,上下文)和语言外环境(即大语境,包括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心理语境),得体性也就可以分为小语境的得体性和大语境的得体性。

在烛之武退秦师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烛之武凭借个人的言语行为解除了秦晋联军的威胁,挽救了郑国灭亡的命运。其中最主要的不是小语境的得体,而主要是大语境的得体。因此,本文着重从大语境得体的角度来探讨烛之武何以退秦师的语言艺术。具体来说,就是从场景、自我、对象、话题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场景

任何言语交际活动总是在特定的场景之中展开的。构成场景的主要因素有时间、空间、交际双方的关系、交际的方式和态度等。根据不同的情形,场景有不同的区分。有正式场景,有非正式场景。有私密场景,有公开场景。有一对一场景,有一对多场景,多对多场景。有友善场景,有敌对场景。

烛之武与秦伯对话,是在怎样的场景之中进行的呢?首先,它是敌对的场景。秦晋联军大兵压境,意欲彻底瓜分郑国。因此,代表郑国利益的烛之武与秦伯之间就不可能是友好的关系,而是敌对的关系。其次,它与赵王和秦王之间的渑池会不同,不是正式的公开的外交场景,而是秘密的一对一的场景。面对来势汹汹的秦晋联军,郑国实在无法军事抵抗,不得已只好借助烛之武个人的力量来挽救国家。面对敌国国君秦伯,烛之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瓦解秦晋联盟,二是使秦伯主动撤军,三是争取与秦伯结盟。不论他的目的能否达到,他都只能采取秘密行动。这也是孤注一掷的行为,非常危险。因此,这不仅决定了他的行为只能是“夜,缒而出”,也决定了他的交际方式和态度只能是委婉含蓄。

“夜”,可以掩人耳目,不被人注意,尤其不可以被晋军察觉。“缒而出”,一方面固然说明郑国当时被彻底包围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说明烛之武的行动极为机密。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即便没有被包围,他也不可能打开城门而去,也只能是“缒而出”。

同样,面对秦伯,烛之武不可能像蔺相如那样“血溅大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屈服。蔺相如之所以能够用那样强硬的口气与秦王针锋相对,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廉颇率领着赵国的精兵陈列在国境线上,随时迎战秦兵的进犯。烛之武的背后没有郑国的一兵一卒,他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毫无支援。因此,他只能采用极为委婉含蓄的语气与秦伯对话。他一开始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此话至少有这么几个用意。一承认事实,缓和矛盾,争取时机。承认郑国即将灭亡的事实,不仅可以避免与秦伯发生冲突,进一步激起秦伯的野心与决心,也能够让秦伯认识到他烛之武是个识时务者,从而赢得秦伯的欣赏,缓和了彼此的矛盾,为进一步对话争取到有利的时机。二诚恳谦卑,表示效忠,改善关系。只要对秦国有好处,郑国灭亡无关紧要,只是给秦伯添了麻烦。此话一出,既表示了自己极为诚恳谦卑的态度,也表示了自己对秦伯的效忠,从而进一步改善了与秦伯的关系,拉近了与秦伯的距离。三给予暗示,引起反思。烛之武对秦国的利益做出假设。郑国灭亡之后,秦国真的能够得利吗?这其实是在暗示秦伯,提醒他反思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以及重新评估郑国灭亡之后的形势。

二.自我

自我方面的得体,就是话语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角色、地位、教养、职业、使命等等。否则,就是不得体。

烛之武当然明白自己的身份、角色、使命。他知道,郑国已经危在旦夕,无路可退,郑国的生死存亡就在于自己的口舌了。因此,在秦伯面前,他既要对秦伯表示应有的诚恳和谦卑,又要保持自己作为郑国使臣的尊严。从某种程度上讲,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就等于保持了郑国的尊严,也就意味着郑国的安全有了保障。这就要求他既不能以哀求的语气祈求秦伯撤兵,也不能以巴结的语气一味地奉承讨好秦伯。他在表示诚恳谦卑的同时,有效地暗示了秦伯。他的暗示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他分析了秦国与郑国并非近邻的关系,指出了秦伯的难处——“越国以鄙远”。秦伯的难处至少有二:一是“越国”。跨越别的国家,借道别国采取军事行动,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保守秘密,军事目的也就难以达到;同时还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后来发生的秦晋崤之战就是很好的证明。二是“鄙远”。即便秦国灭掉了郑国,也不可能真的就把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和管理。这样,所谓的“鄙远”,就只能是替别人做嫁衣裳罢了。

对秦伯来说,烛之武指出了自己的难处,就意味着他对自己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抓住了自己的软肋,也就很有可能找到对付自己的办法。这样,秦伯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对交际对象的认识和适应,恰恰是保持自我和自我方面得体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对象

自我与对象,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对矛盾。交际双方既要保持自我,又要适应对方。王希杰先生认为:“在交际活动中,话语得体建立在对交际对象的充分认识之上。”[3]而对交际对象的充分认识,又在于把握他们的心理。所谓知彼知己,主要就是对对方心理世界的把握。

对烛之武来说,要想解除郑国的危难,首先就在于交际对象的选择上。面对秦晋联军,他为什么不选择晋文公,而选择秦伯?原因有两个。一,这次围攻郑国,置郑国于死地的真正主谋是晋国,而不是秦国。因为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二,灭了郑国之后,真正得利的是晋国,而不是秦国。因为本来郑国就是晋国的附属国,与晋国距离也很近,晋国很容易就能控制。可以说,秦伯灭郑国的决心远不如晋文公。因此,选择秦伯作为言语行为的对象,就更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即便烛之武有再大的本事,晋文公也是不会撤兵的,也是一定要灭掉郑国的。

烛之武还认识到,秦晋联军貌似强大,但也并非无懈可击。这当然建立在他对秦伯的心理世界的充分把握之上。秦伯千里迢迢,“越国”采取军事行动,最担心的就是“鄙远”的目的无法实现。针对这种担心,烛之武明确指出:“邻之厚,君之薄也。”灭掉郑国,只能是晋国得利。晋国的实力增强了,反而对秦国不利。这才是秦伯真正担心的。而这种担心并非没有历史依据。接下来,烛之武就举了让秦伯耿耿于怀的历史事实,以此说明尽管秦晋两国世代通婚,但晋国并不可靠,不能作为真正的盟友,表面上答应的事情,根本不能算数。而且,晋国强大之后,必然损害秦国的利益。

这里,烛之武紧紧抓住秦伯内心深处的忧虑,分析了郑国灭亡之后,秦国不但得不到丝毫的利益,反而给自己增添更大的忧患。因此,在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是先消灭郑国,还是先遏制晋国,不让晋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秦伯自然就倾向于后者,也就欣然接收了烛之武的“舎郑以为东道主”的建议,不但打消了灭郑国的念头,还与郑国结成了盟国。

在言语交际中,话语自然要为交际对象服务。烛之武的一番话,替秦伯消除了内心的忧虑,他的主张自然也就被秦伯欣然采纳。这样,烛之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话题

不论什么样的言语交际活动都有一定的话题,都是从一个话题出发,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而展开的。言语得体,也就在于话题的选择要恰当,必须是言语双方共同感兴趣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个道理。越是敌对的双方,关系越紧张,话题的选择就越关键。面对虎视眈眈一心要消灭郑国的秦伯,烛之武该选择什么话题才恰当呢?

既然是秦晋围郑,意欲消灭郑国,瓜分郑国,话题就得围绕“秦晋围郑”展开。所以,一开口,烛之武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但是,烛之武并没有把话题的重点引向自身,他并没有恳求秦伯给自己一个好的安排,他更没有乘机在秦伯面前抱怨郑伯,他同样也没有恳求秦伯如何善待郑国的百姓。总之,他的话题并不在自身以及郑国上,而是在秦国上。所以,他紧接着就把话题转到秦国能否得利上,围绕是否“有益于君”,是否对秦国有利,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

这种着眼于秦国未来,着眼于秦国利弊得失的话语,既消除了秦伯的忧虑,也符合秦伯雄才大略的个性特征,也正是秦伯所关心的问题。所以,“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的话语才会引起秦伯的共鸣和警醒。秦伯也就接纳了他的建议,撤军回秦。

烛之武退秦师,得体的语言艺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挽救了个人的性命,更是挽救郑国的命运。

 

[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10月第一版,70页。

[2]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6月第一版,345页。

[3]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6月第一版,37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