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修辞》教案

(2013-12-22 23:46:05)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考语文专题

《高考修辞》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引导学生体会到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并品味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重点:树立“大修辞”的观念,掌握高考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难点: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应用所学修辞手法,并努力使之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各种例子,主要从文章中、歌词、广告语、日常生活用语(体会其修辞效果)。

2、各项活动最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督促。

教学方法:讲解法  讨论法   演练法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猜谜导入)

谜语之中  猜修辞

1、千人万人织锦绣,曲背弯腰汗直流。

本来一片汪洋海,转眼之间变绿洲。

插秧       (打一农业活动)

2、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洲上。

荷花       (打一植物)

二、    展示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三、    列举生活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1、         课本上的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

2、引出:修辞并不是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修辞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日常口语、广告、歌词等。要学会“打开窗户,眺望远方”。

3、启发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 天籁般的歌声正向我们讲述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眼前分明看到大片大片的樱花飘零在空中,如一幅充满诗意的油画,美得醉生梦死。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某眼镜店广告)

• 本书作者是百万富翁,未婚,他所希望的对象,就是本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某新书广告 

4、初步感知:修辞无处不在

5、进一步了解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

⑴对联:万纵一心描绘九州春色,红灯千盏点万里江山。普天同庆

        无海曰无景,天河秋有声。学海通天地,书山  古今。

⑵广告:晶晶亮,透心凉。(雪碧广告)

⑶手机短信:

例一:世间本无沙漠,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世上本没有海,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掉下一滴眼泪,从此便有了太平洋。

例二:听说你最近很牛气,普京扶你下飞机,布什给你当司机,麦当娜陪你上楼梯,金喜善给你烤烧鸡,刘德华帮你倒垃圾,连我都要给你发短信息!

例三:天冷了,大树发抖了,小草打冷颤了,小强冬眠了,老牛烧炭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绒服了,蚂蚁买暖水袋了。你还不多穿件衣服?要问我是谁?当然是这世上最关心你的人!

⑷歌词:先声夺人,唱“修辞”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排比

谁把你的头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同桌的你》

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对偶  ——《好想好想》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红旗飘飘》

来吧,来吧,相约八九,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绿色的春风里,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心相约,心相约,相约一年又一年,无论尺天涯。  反复   ——《相约八九》

6、总结:修辞无处不在(电视媒体、广告词语、手机短信……)

四、掌握修辞定义、分类、运用

(一)修辞的含义

1、狭义的修辞

指运用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等)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广义的修辞

不仅包括修辞格,还包括炼字、炼句。炼字就是对词语进行选择和搭配;炼句是着眼于句子的选择。

(二)修辞的分类

从语音层面来看,可分为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句子修辞

1、语音修辞

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常见的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与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

2、词语修辞

着重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汉字,才会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表达精当贴切、含蓄深厚。

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通感、仿词等。

3、语句修辞

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表达效果各不相同,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四、    重点讲解高考中常考的八大修辞手法(重点)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         比喻:

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2、比拟:

1)定义: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2)分类:拟人、拟物

3、夸张:

1)定义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讲幽默故事:

一顽童说话总爱夸大其词,其父多次教育,但屡教不改。一日,该童与邻家小儿俱至其家玩耍,言语间说起家里的鱼缸,小童旧病复发,曰:“我家的鱼缸很大,大到能装下航空母舰!” 其父在旁听到之后,勃然大怒,曰:“我都告诉过你一万次,说话不要这么夸张!”闻者俱倒。

4、排比

1)定义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举例: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仍以“人生”开头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3)实战演练:(结合高考题,让学生了解高考中的出题方向)

请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2009年,湖南高考题)

   音乐家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美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参考答案: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美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只是霎时的喜悦。

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的是音乐家,让灵感缘于自己优美的辞章的是文学家,把自己完美的构图与灵感相关的是画家,而一般人的灵感则是霎时的喜悦。

5、借代

1)定义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2)练习:改写下面这句话,运用借代的修辞方式,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执干戈以卫社稷。

6、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

7、反问

1)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也可以打反问号。

2)形式: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8、设问

1)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举例: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五、活动设计(学以致用)

1、说话大比拼

请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造句,看看谁写出的句子更有新意、更具有幽默感!

我说   你说  你说  大家一起来说说:

活动一:

仿照例句,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各写一句话。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参考:

橡皮——面容抹黑了,心灵的颜色却变纯净了。

圆规——双脚分离了,步伐的轨迹却聚拢了。

直尺——虽古板单纯,但正直守规,始终如一。

活动二:唱一唱,跳一跳

请同学们有相关的修辞手法,描述刚才的歌声或者舞蹈。

五、    再欣赏另外一些修辞手法

1、押韵:品味下列句子,体会其中语言的韵味:

俗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广告:晶晶亮,透心凉。(雪碧)

歌曲: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2、         叠词

名篇佳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         叠韵词、双声词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4、顶真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雨纷飞,飞在天空里是我的眼泪, 泪低垂,垂在手心里是你的余味。

4、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倒装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国歌》

6、整句: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

7、反问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六、总结(板书)

七、    语言实践

2、秋天来了,请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写一则问候或祝福的短信。

八、布置作业

欣赏小短文,利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对你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进行描写,写一则小短文。

八、    结束语

生活处处有修辞。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锤炼。

做有心人,说生动话,写锦绣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