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豆蔻寺是吴哥古迹中的一座印度教寺庙,位于吴哥寺东北约3公里、通往斑蒂喀黛和皇家浴池的道路旁。豆蔻寺虽然规模较小,从外面看上去平淡无奇,但隐藏在寺塔内部墙壁上以毗湿奴神为题材的精美雕刻才是珍宝,不应错过。这座湿婆神造型风格的寺院建于921年,共有五座砖结构的宝塔,由北往南一字排开,面向东方。这种砖结构建筑在吴哥窟寺庙中实属罕见,据说不是由国王所建。如今,五座宝塔中有三座只剩底部半截,而中央那座为高大,相对完整。1968年豆蔻寺得到了部分修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有些砖上带有“CA”字样,这些砖是修复时补上去的。寺庙正面有一块十字形的台基,当时上面可能建有一座主殿,但已无从考证。五座宝塔前还有用砖铺成的走道,可以推测出寺庙原本的形状和规模。豆蔻寺保留下来的就是这五座残缺的砖塔,每座塔前都有两只石狮子,但有些已经破损。中央塔和北面塔内的墙壁上都刻有砖雕,而其它塔内已经看不到了。中央塔是毗湿奴的神殿,现在有5层,顶部是正方形的天井,缺少了顶。走进去,面对正门的西墙上有八臂毗湿奴砖雕,象征着高权力,四周被无数祈祷的信徒所包围。南墙上的砖雕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侏儒瓦摩纳,手持铁饼、莲花、权杖和海螺,讲述着与魔王战斗的神话。北墙上则是坐在大鹏金翅鸟上的毗湿奴形象,两边有惟妙惟肖的膜拜者,可惜面部已经模糊不清了。塔内还有刻着经文的墙面,已经脱落了一部分,显得十分沧桑。北面的塔为毗湿奴的妻子拉克什米的神殿,里面有两幅拉克什米砖雕像,这并不多见。比较完整的是四臂拉克什米像,手持神盘、三叉宝剑和莲花,托着白象,脚下是两名侍女。另一幅雕像有些残缺。
这里是举办沐浴仪式的场所,和其它大水池一样,中间原建有一座寺庙,现在只剩下了石基。这里也是吴哥窟看日出的好地方,在这里看日出的人不多,但阳光映衬在浴池水面的景象很美。
比粒寺位于东梅奔南边约1.5公里处,与它建造于同一时期,也是金字塔式的建筑,但规模要大得多。这里是古代皇族进行火葬仪式“变身为神”的地方,因此也称变身塔。比粒寺建筑很高,爬上去可以眺望远处的森林,视野开阔,是吴哥窟观赏日落的佳地点之一。由于位置略为偏远,到比粒寺看日落的游客没有去巴肯山的多,但如果你冲着日落而来,还是建议在16:30之前到达,可以找到一个好位子。当太阳渐渐沉入原始森林中时,日落的余晖照耀着红砖结构的比粒寺,泛着暖暖的红色,唯美而大气。游玩指南从东边的正门进入比粒寺,就可以看到正对面庙山的三层基座上耸立着一座中央殿堂,四周围绕着四座宝塔。庙山前方的平地上有一个方形石槽,据说是当时火化尸体的地方,两边各有一座藏经阁。在寺庙的东北角有一间小室,是火葬后倾倒骨灰的场所。顺着庙山正面的台阶,一步一步往上爬。台阶非常陡峭,而且磨损严重,攀爬时务必要踩稳,与前后方的游客保持一定距离。庙山顶层的景色非常棒,所处的高度甚至比远方的原始森林还要高,视野,俯瞰下方,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在等待日落的同时,可以欣赏一下中央殿堂及周围寺塔上的精美浮雕。西南边的那座塔浮雕保存得为完好,可以看到幻化为野猪面容的女神拉克什米,以及拥有四张面容的婆罗摩神之妻莎维德丽。而在东南边塔上则有乘坐着神象的因陀罗神浮雕。这些塔身墙体上有许多整齐排列的小孔,据说曾经填满了宝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