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
(2020-08-13 07:45:32)分类: 天下行游(国内) |
一、城市概况
常熟简称虞,古称琴川、海虞、南沙等。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北部濒临长江,隔江与南通相望;南与苏州、昆山相接;东倚上海,与太仓相接;西北部毗无锡,并与张家港接壤。境域南北距37千米,东西宽49千米,国土总面积1276.32平方千米。
常熟为江南水乡,境内地势低平、水网交织,兼有太湖水网平原和长江冲积平原。境内山丘主要有虞山、顾山、福山等。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3米,山脊长6400米,东端蜿蜒入古城,以“十里青山半入城”称著江南。境内河流湖荡均属太湖水系,其分布呈以城区为轴心向四乡辐射状,主要河流有望虞河、白茆塘、常浒河、元和塘、张家港、盐铁塘、耿泾塘等,湖泊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等。
常熟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居民绝大部分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方言。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少数回、满、蒙、壮、白、苗、高山、拉祜、布衣等民族。
截止201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06.8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2.65万人,城镇化率为67.86%。
二、历史沿革
据钱底巷崧泽文化遗址考古证明,常熟早在5500年前常熟已有人类活动。商末时为勾吴北境。周时属吴国。秦属会稽郡吴县。西汉景帝前元间(前156-前150)以虞山周围之地设立虞乡。西晋太康四年(283),分吴县之虞乡置海虞县,县治设在海虞城(今虞山镇),属吴郡,为常熟地方建县之始。咸康七年(341),以海虞县西北境的南沙乡置南沙县,常熟地域内有海虞、南沙等数县并立。南齐永泰元年(498),郯县、朐县、利城三县合并设立海阳县。南朝梁天监六年(507),以海虞、海阳、南沙等县隶属于新置的信义郡。梁大同六年(540),以南沙县地置常熟县。县治设在南沙城(今海虞镇福山),此为常熟县名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县治由南沙城移至海虞城,隶吴郡,宋代属平江府。元元贞元年(1295),常熟县升为常熟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属苏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划常熟县东境另建昭文县,常熟、昭文两县县治同城。辛亥革命后,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县城及近郊设常熟市,市县合署办公,隶属于苏州专区。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省辖市。1958年撤市,市境归常熟县管辖。1983年撤县建市(县级市),归苏州市管理。
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逾3000多年。常熟古城历经千年沧桑,至今基本保留着明清城市风格。城河环绕,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巷弄曲折幽深。“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风貌享誉海内外。
常熟境内尚存约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的钱底巷遗址、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罗墩遗址,城内有巍巍宋代方塔、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綵衣堂、著名园林曾赵园、燕园、清代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人文古迹遍布虞山古城。“虞山十八景”沿传至今,“虞山画诗印书四大流派”著称华夏。西泾岸、南泾堂、琴川河三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苏州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南门坛上依然保持着固有风情。现代文化、旅游景点又有持续建设发展,“沙家浜景区”蜚声远播,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常熟素被誉为“人文昌盛之邦,文物著于江南”,远有孔子唯一南方弟子、兴东吴文教的先驱言偃,近有清代"两朝帝师"、史称"状元宰相"的翁同龢等众多名贤。史上先后涌现8位状元、10位宰相及486位进士;现代更有24位两院院士,不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目前,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148处。
綵衣堂
赵用贤宅
崇教兴福寺塔
聚沙塔
燕园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常熟拥有的四级保护名录100项,其中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2项、苏州市级名录36项,涵盖各类文化艺术。其中有被誉为“古音正宗”的“虞山派古琴艺术”及古典传承的“虞山画派”和“虞山诗派”。有反映江南农耕文化的“白茆山歌”、传统民间舞蹈“浒浦花鼓”、体现江南民俗特色的“沙家浜水乡婚俗”及体现常熟精湛手工技艺的“红木雕刻”、“常熟花边”等众多非遗文化。国家级、省级、苏州市级公布代表性传承人共40位。另建成1个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7个苏州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虞山派古琴艺术、白茆山歌等项目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常熟古城街河并行、粉墙黛瓦、里巷幽深。虞山东麓蜿蜒入城,形成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景观。城内密布的水网河道,水乡古城名符其实。
常熟拥有琴川河、南泾堂、西泾岸三个江苏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南门坛上一个苏州市级历史文化街区。
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
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
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
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