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大运河故道:古埠繁华全依水

分类: 天下行游(国内) |
千帆过尽,舟楫往来,大运河宛如一条玉带,将沿途众多的文物遗存、历史古镇串联起来。
大运河淮扬运河主线上的邵伯古镇,西傍浩渺的邵伯湖,古运河穿境而过。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百姓将之比作西周贤臣召伯(古“召”通“邵”)而因此得名,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古堤高四五米,自下而上,是杉木桩,石条,石块,最上层是大石砖。沿古河道由北向南依次保存有竹巷口、大马头、朱家巷、庙巷口四个古码头。
每个码头有巷道通往东边的老街,形成了“鱼骨状”的肌理构造,类似于机场设置的若干登机口。人们可以在四个码头同时上下船装卸货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段河道。更有意思的是,码头通往老街的巷道和堤顶道路实现了既相对独行又能绕行相同的立体交通,有现代“过路天桥”之功能。
其中在邵伯老街的入口处就是乾隆皇帝登过的“大马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修建。它与镇江的“小码头”、扬州的“御码头”称为“江南三大码头”。
因为邵伯的码头,是要接待皇帝的,天子马前怎能有石头挡道?所以,大码头也就成了大马头。
沿着古堤走到中段,有一处水坝,叫滚水坝。因节制闸上游大运河水位比下游里下河水位高8米,为减轻水压差,保护节制闸,故建此坝。
现存的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是明清时期大运河主航道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运河主河道向西面的邵伯湖移动,新修了1—3号邵伯船闸,从而使这一段运河成了“故道”。
如果把邵伯的运河故道、古码头、古堤、老街比作古朴恬静的大家闺秀,那么与之相邻的大运河主航道上的船闸就如同威武的卫士,庇护着过往的船舶。
南侧主航道靠东堤是建于1934年的机械船闸,这座船闸1979年已经废弃,只能看到一部分遗存。现在的大运河主线上由东往西又修建了一号、二号、三号船闸。三个船闸的过闸量曾连续两年排行世界内河第一。三座船闸连为一体,横卧在大运河上,气势夺人。
在陆路运输高度发达的今天,水路运输因运载量大等原因依旧在货运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的运河并没有黯然失色,反而因科技注入新的活力,肩负起新的使命。
在运河沿线同样守卫堤防安全的还有刘堡的减水闸。起到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作用,是重要的水利遗存。
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如今减水闸青石砌筑,堤坝、闸墙都基本保存完好。当水量太大时,水闸开启,沿途灌溉农田。当水量太少时,闸门紧闭,为河储蓄水量,保障漕运舟船往来。
它见证了大运河水利惠民的重要历史。
汪曾祺在散文《我的家乡》中回忆:“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如今,汪老童年时玩耍的河堤已经成为了运河遗产点,同时还有河堤东侧的盂城驿。
驿站是古时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或补给、换马的处所。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血脉”。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取意于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孟”的诗句,意思是高邮象一只倒扣过来的水盂。后人就根据这首诗的诗意,把高邮称为盂城,因而高邮的驿站就叫盂城驿。
孟城驿位于南门大街,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也是中国邮驿“活化石”。
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皇华厅。以前的州志记载皇华厅在驿站前,临运河堤。“皇华有堂,堂构峨峨”,皇华厅就是高邮民间俗称的接官厅,是州官迎候、宴请水路过往官员的厅堂。
高邮盂城驿鼓楼与仪征鼓楼、南京鼓楼为江苏省现存三大鼓楼。登高望远,站在鼓楼里,随便推开一扇窗,驿站恢弘的气势都能窥见一二,不难想象驿站曾经的忙碌和重要。
礼宾轩是驿丞接待过往官员的会客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在这里居住过。马可·波罗游历至高邮,称赞“此城很大,很繁华。凡是生活必需品都十分丰饶富足。”故后院还有马可·波罗像。
驻节堂又称后厅,“驻”是停留的意思,“节”是指过往的使节。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是古代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场所。整个建筑的梁柱为明代驿站遗存,是整个盂城驿保持原状最好的一进房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厅、梁、瓦、柱都没有动过,完全保持了当年的风格。
从驿站出来,便是运河大堤,奔腾的运河水源远流长,一路向远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和扬州博物馆)
2019-10-08来源:江苏学习平台作者:刘晨薇 朱润莘 沈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