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读写训练
(2013-11-11 11:51: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徒悟教 |
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读写训练
石室小学
一、转变观念,“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1.准备阶段:
(1)制定课题方案。
(2)学习本关的理论和教学案例。
2.实施阶段:
(1)认真研读教材,提前集中确定好每一单元中每一课的读写结合点。
(2)将优秀的练笔内容集中展示,并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交流。通过互评互阅,让
孩子共享成功的快乐,激励孩子写出更多的好片段。
(3)对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前、中、后期的书面调查,并对照小结。
3.总结阶段:
(1)将学生的精彩练笔汇编成册。
(2)完成结题报告。
三、以读促写,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由辅到放,先以黄山上的石头为例,出示图片,围绕千奇百怪写具体。有的孩子写得相当不错“黄山上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石头像一部手机,“手机”的左上角有一根“天线”;有的石头像鳌鱼,它张开了嘴巴想吃面前的三颗“螺丝”;有的石头像大老鼠,有老鼠当然也就有猫,所以在“大老鼠”前面的那块石头上有两只“猫耳朵”;有的石头像《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猪八戒”走在最前面,后面是“唐僧”骑着白龙马,紧跟着是“沙僧”,最后的是“孙悟空”,他的手上还拿着“金箍棒”;有的石头像童子拜观音……”
2、情到则笔到,实现读写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容易讲作文课与阅读课分开。其实不然,许多阅读课与习作,口语交际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老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教阅读的同时,进行习作教学。很多课文,或者文章段落。本就可以当做我们习作的范文。如今天杨老师执教的《扫一室与扫天下》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薛勤书房又脏又乱的描写“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本段作者按顺序,讲“又脏又乱”写得很具体。杨老师在执教的时候,有意识的重处理这段。让学生理清顺序,同时将又脏又乱写具体。在文章结束后,立刻让学生仿照书房描写,写书房变得很整洁,围绕“整洁”,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每一篇文章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有它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不然语句优美精彩,值得我们学校借鉴,要么不然思路清晰,结构清楚,对我们作文是很好的启发。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教材当中的亮点,告诉学生为何它就被称之为亮点,我们应该如何写出这样的亮点。
4、厚积薄发,实现读写结合。
我一直告诫自己的学生,别人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会借鉴。著名大剧家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词语达一万六千,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难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初步学习运用。比如:学了“络绎不绝、喜出望外、载歌载舞”等词语后,很多学生在作文描写家乡的街道、集市或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都用上了该词,使文章更加具体。这一做法,我相信几乎每个语文教师都会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
语文教学中写作素材无处不在,需要教师用心发现、挖掘,智慧地把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四、以写促读
但是,读也靠写来促。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但跟学了数理定理再去解答习题大不相同,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在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