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余秀华的近作《与李安源同游玄武湖》白马侃诗文

分类: 文学 |
这两首诗白马君很喜欢读。像李白孟浩然这样的诗人胸襟、志向、脾味都异于常人,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喜忧皆能让人共鸣。再加上古典诗歌的音韵格律之美,读后更是令口齿生香。假如用现代白话诗写一首记游题材的作品该如何下手呢?
这有点难度。一是容易写成枯燥乏味的流水似的记叙文;二是符合现代白话诗歌特点,符合吟咏的意象的选择,不同意象之间思维的跳跃;三是由于不像古体诗受音韵格律的约束,一首诗剪裁的过程比如炼字炼句就没那么容易。余秀华这首《与李安源同游玄武湖》做到了。作为新诗中的记游诗,余秀华把这首诗写得如驾轻就熟般容易,可谓游刃有余。
两位文友并非萍水相逢,他们都是事先有约定的来游湖。萍水相逢,出自唐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意即从未谋面的人倾刻相遇。杜工部也有诗句曰“地分南北任流萍”。通过第四句可见诗人虽然用了“萍水相逢”,却并不觉得自己和李安源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草,因为前面已经说了船是稳定的。
诗人突发奇想把“萍”字甩上岸,二人就是“水的融合”,是在暗暗赞颂了两人友谊之船的稳固,正如流水知音,可以交心,无话不谈,从而引出了诗的第2节。
看见没?诗人含蓄巧妙的衔接,手法之高明,正在于不知不觉间把二人纯洁的友谊用比兴的手法勾勒出来,从而达到倾诉衷肠的目的。诗的第二节恰恰就是诗人在向文友吐露真情,感慨尘世。
第2节诗中诗人连发两问,让人联想翩翩。或许诗人真的问过李安源这样似乎很奇葩的问题,但对于诗人自己来说首先是扪心自问:有没有怕水的鱼?把尘世的铁钩死死含在嘴里。 这鱼其实就是指她自己。热爱着生活,苦恋着生命,不是神仙,却一样向往惬意和逍遥的生活。这是诗里的第1个问话。
第2个问话着重于以暗喻的手法来形容两人友情的天长地久。诗人把两颗心比作玄武湖,把友情比作陈酿美酒。谁能说得清两人心里有多少美酒可供对酌呢?这酒藏应该可供他们一生同饮共醉吧。喝不完的话就把它们燃成熊熊烈火,照亮挚友的肝胆。
这一节把生活与友情写得可谓深沉含蓄。
从第10句到第14句可以看作诗的第3节。在这一节里诗人从第2节拓开一笔,写人生,谈得失,由实入虚,如梦呓语。第10句是后面4句的诠释。什么样的相逢呢?从水上乘船游了一圈又回到原地,这真的很像人在后半生相逢。不是吗?两人都已经到了过半百的年龄,风雨后无限的感慨,再见彩虹的惊喜。得如何,失又如何呢?
第3节里的相逢之意,与第一节里的萍水相逢形成复沓回环的结构,咏叹不已,耐人品味。
第4节又转回到第二节里所形容的珍贵友谊,并从梦幻之语转入情亲之语。谁能真诚的对待过诗人这样的女人呢?一个走路不方便的女人,最感动的就是能搀扶她,怜惜她,敬重她的人。一个人在人间摇摇晃晃,而她始终心存一轮明月,这明月就是能懂她的人,能和她一起游湖谈心的人,却不一定是爱人。读了她这首诗,可知她会倍加珍惜这个人。
余秀华这首诗构思巧妙,深沉中不乏灵动,清新含蓄,是深受诗友好评的一首佳作。各位诗友感觉如何呢?欢迎评论交流。
后记:这篇赏文我认为是对原作进行了比较好的诠释,也给大家欣赏原作提供了一个参考点。下面说说我的认识:
其一,余秀华这篇游记,和以往写法还是很不同的。如网友文中提到的那些古代名篇,都是重在写景(你也可以说是借景抒情)。而余 重点在走情。这在诗的开头两句就定了调:稳定的船和湖底的云。这是一种闲适,营造了一种好友间那么一种氛围。但把一次游湖的焦点不是定在景色上,而是定在船以及水里的云,本身就是有点不一样,由船到水,到水里的云,是作者注意力由外及内,“走心”的过程,这才有后面一段段看似无聊般的对白,实是一种君子式的心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