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逻辑学导论》(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 第一部分 逻辑与语言

(2015-09-04 16:07:33)
标签:

逻辑学

谬误

词项

推理

论争

分类: 读书笔记
    意识之外的那部分东西引导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生活,它可能比浮出水面的那座意识小岛还要重要的多,很多问题是无法推理、归纳、或者演绎出来的,比如说爱,比如说同情心,逻辑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但不是所有。

    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所谓苏格拉底哲学,不只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方法和其间隐含的辩证逻辑,也不只是他对话中提出的重重理论,更是他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方 式。哲学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书面的研究,只不过我们后来人忘记了这一点,把它变成了日常艰深的游戏,即使是学院派出身的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和 “入世的哲学”,并以后者为尊。
                                                                                                                                                                                                                                         ---当下理解到的逻辑学和哲学


A篇 推理
 

第一章 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1.1什么是逻辑学
1.2命题与论证
1.3论证的辨识
1.4论证和说明
1.5演绎和归纳论证
1.6有效性和真实性

第一章概要
本章主要介绍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1.1节解释为什么讲逻辑学定义为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
不加思索的时候,我们经常依赖的是习惯,但是如果旨在做出可靠地判断,最坚实的基础就是正确的推理。应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本书的主题—我们能够在可靠地推理与谬误的推理之间做出可信赖的区分

1.2节阐释命题的基本概念—命题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并且或真或假的东西—并且阐释了作为逻辑学家之关注核心的论证概念,论证时遗传命题,其中之一是结论,另一个(或一些)是用以支持结论的前提
在逻辑学中,论证严格指这样的命题组:一个命题从其他命题推出,后者给前者之为真提供基础。

1.3节讨论由一下几个方面所引起的辨识论证的困难;
(1)论证所包含的命题可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被表达
(2)在省略三段论中甚至有的前提没有明确的标注

1.4节讨论论证和说明之间的区别,解释为什么这种区别依赖于语段的语境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1.5节解释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区别。演绎论证在其前提真实、推理有效的情况下确定结论。归纳论证则旨在确定事实,其结论可能具有非常高的或然性,或者根本无法确定

1.6节讨论相对于“真”“假”概念的“有效性”和“无效信”概念,真或假适用于命题,而有效性和无效性适用于演绎论证。我们还揭示了真假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论证的分析
2.1论证的解析
2.2论证的图示
2.3复杂的论证性语段
2.4推理中的问题

第二章概要:
本章讨论分析论证的技巧和在论证分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1节说明解析论证段落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关键性的命题可能会被重述。(或者它被假设却在段落中遗失的话,会被补充上来)并且前提和结论都会是以最易被理解的顺序被排列。
解析:用清楚的语言和逻辑顺序表明论证中的命题。需要非常注意确保所提出的解析正确并完全地表达被分析的

2.2节解释图示的一个论证的方法。所有的命题都是用数字标示,通过在纸上表明这些标号的命题之间的关系,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就在二维图上得到了展示。
图示法:首先需要给论证中出现的每一个命题逐次赋予一个置于圆圈中的数字,然后在数字间使用箭头符号展示其中前提和结论的逻辑关联。在二维平面上做出下面约定:结论总是出现在支持它的前提的下方,同等级的前提在图上的同一行列出。
展示与论证至关重要的前提之间的关系
展示没有那么方便说出来的东西(但是有些还是解析法用的方便)
大多数逻辑学家认为一段话中论证的数目个数取决于所含结论的个数。当一段话中包含两个或者若干相互关联并不明显的命题时,图示法被证明特别有用。
通过解析法和图示法可以更彻底地理解前提与结论的关联

2.3节讨论复杂的论证性语段,其中子论证的结论可能是进一步论证的前提。要分析这样的语段通常需要复杂的图示或分析法
通过使一个推理过程的结构暴露出来,我们能看到推理过程是如何展开的,推理的长处与缺陷是什么。逻辑学得一个特殊领域就是对实际论证的评估,成功的评估首先要对所分析的论证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2.4节讨论精心设计的推理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探索过程中会遇到问题的复杂性。这些谜题的解决需要建构大量的论证和子论证。
智力测试,仅仅使用所提供的线索,我们被要求理清和辨识相关几个人物的名字,或角色,或其他事实。为了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有足够的信息去得到超出前提所给信息的一些结论
当这一类问题变得复杂时,建立一个备选项的图示非常有帮助,这种图示叫做矩阵
要求提供不同范围内的答案,不使用矩阵法基本上不可能
企图说明事情为何从过去的状况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推理叫做回溯分析。然后这样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困难:由科学或者历史的知识提供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框架一定是以某种方式有由问题自身规定的。一些规则或规律一定是在逻辑分析能够进行的范围内提出的。


B篇 非形式逻辑
 
第三章 语言和定义
3.1语言的功能
3.2情感语言、中性语言和论争
3.3论争和含糊性
3.4定义及其用途
3.5定义的结构:外延和内涵
3.6属加种差的定义

第三章概要

3.1指出语言的三种主要用法—信息性、表达性和指令性—和两种不那么普通的用法,即礼节性和述行
语言的语法形式本质上有四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在语段的语法形式和其作者想要的用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任何用法的语言可能以任何语法形式出现。要确定一个句子的真正含义,语境再一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节讨论语言的情感意义和中立意义。我们解释了论争的几个来源:关于事实的信念之间的冲突;对事情的态度之间的冲突,即对该事情的真实性之间的歧见,我们还强调在逻辑论述中,语言的中立性用法的重要性。
要解决既是事实上又是情感上的论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
许多情况下,对某些事件或可能结果之态度上的论争都源自于对相关信念上的歧见
简单的通过确定论争的本质并不能使我们达成一致。但是只有在确定了论争的真正本质,明确了论争双方所用语言的不同功能之后才能解决歧见。

3.3节解释了在一个给定的语境下有多少不同意义的词项就是有歧义的。
要揭示和解决言辞之争,需要辨识出这种含混性,区别和澄清论争中关键词项的不同含义。其中有三种论争:
(1)明显的实质论争,论证双方的分歧可能在态度上也可能在信念上
(2)纯粹的言辞论争,源自于未识别出的歧义性词语,表面的冲突通过统一对某些词或者短语的理解就可以解决。
(3)表面上是言语实际上是实质的论争,其中表面的歧义性被清除之后还存在实质性的歧义性
总 之,如果在交流中面对一个论争,我们必须首先追问其中是否存在可以通过澄清多种意义而消除的含混性。如果有,我们必须追问是否清除掉这个言语上的问题就能 够解决该论争。如果能解决,那么该问题纯属于言辞上的,如果不能,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纯粹言辞论证面貌出现的实质之争

3.4节首先讨论定义,区别被定义项(被定义项的符号)和定义项(用来解释被定义项意义的符号);还在五种定义及其基本用法中进行了区别
好的定义对于消除言辞之争很有帮助;定义总是对于符号(而非对象)的定义,只有符号具有定义能够说明意义。我们称被定义的符号为被定义项,用来说明被定义符号的符号或者符号串被称为定义项。基于其使用方式,定义分为五种:
(1)规定定义,把一个意义指派给某个符号,既不真也不假。
引进新符号的人具有规定或者指派给这个符号任何他说关注的意义的自由。即使是老的词汇,在新的语境下也会有其新的含义。这种定义有时候也被成为“名义”定义
如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有益,规定定义可以被评论为有用;如果过于复杂或者模糊,则被评价为无用。规定定义不能解决真正的歧见。然而,通过减少语言的情感角色和简化对话,规定定义有利于防止无谓的冲突。
(2)辞典定义,它报道定义项已经具有的意义,因而它可以或对或错
辞典定义真实或者虚假地描述了实际用法的意义,其本质上或真或假
(3)精准定义,旨在消除模糊性和歧义性(特别是在法律上)
如果一个词项具有多个意义并且在特定的语境下弄不清楚哪个是它要表达的意思时,那么这个词项在该预警中是有歧义的;而如果存在“临界状态”,但人们不能确定该词项是否适用于该状况,那么就该词项就是模糊的。
(4)理论定义,他旨在概括我们对某些理智领域的理解。
在科学和哲学中,定义通常扮演着某些理论的摘要或概括性的角色,定义的不充分—没有正确的概括所要表达的理论—比定义的模糊更容易导致这种定义的错误、
(5)说服定义,旨在影响行为,通过影响态度或者激发情感以解决纷争

3.5节概括定义的结构。区别了普遍词项的外延(即它所指称的对象)和内涵(即该词项所指称的所有对象,并且只为那些对象所共有的属性)。(感觉有点迷糊。。。)
我们关注于对推理特别重要的普通词项,普通词项可以运用于多于一个对象的类的词项,比如说“行星”
在一种含义上,词项“行星”意谓所有这些对象的集合,而所有行星的汇集就构成了“行星”的定义,即其外延性意义,故一个普通词项的外延意义(也被称为指谓意义)这是构成该词项外延的对象的汇集。
普通词项指谓的所有对象并且仅仅那些对象共同拥有的属性集,称做那个词项的内涵。一个词项的内涵决定了外延
三种外延定义揭示出来:
(1)列举定义,即在定义中列出或给出词项指谓对象的范例
(2)实指定义,在定义时,我们用手指出或以姿势标明被定义项的外延
(3)准实指定义,在定义中,姿势或者手指的指示伴有一些其意义被认为是己为人子的描述短语
我们还区分了三种内涵定义:
(1)同义定义,在定义中提供另一个其意义已为人知的词,这个词和被定义的词具有相同的意义。
(2)操作定义,它表明词项正确的运用于一个给定的场合,当且仅当,在该场合下特有的操作行为产生特有的结果。
(3)属加种差定义,接下来的章节给出了该定义的充分说明

3.6详细的考察属加种差定义,首先要找出一个属,被定义项所指代的中是该属的一个子类;然后找出属性(或种差),即把该种的分子与属的所有其他种的分子区分开来的那种属性。明确表述和解释了传统的属加种类定义的五种规则
属加种差这种定义的方法虽然非常有用但却有两种不同的局限性。首先,这种分析方法仅能运用于那些暗含有复杂属性的词汇。如果是简单的不可再分析的词汇,那么暗含这些属性的词汇就不能通过属加种差的方式来解决。
第二种局限与表示大全性词汇有关,比如说“存在”“本体”
在评价通过属加种差的方法提出定义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这些定义被用做词典定义的时候,人们逐渐制定除了五条很好的规则
(1)定义应当揭示种的本质属性
定义应该表明被定义项的规约内涵
(2)定义不应该循环
如果定义项出现在被定义项之中,那么就只有已经理解被定义项的人才能理解定义项的意义。因此,如果定义项是循环的,那么它肯定不能达到目的,即解释定义项的目的。
(3)定义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
(4)定义不能为歧义的、晦涩的或比喻的语言来表达
比喻性语言可以表达对呗定义项的某种情感,但是却不能对定义项进行一个严肃的说明
(5)定义在可以用肯定语义的时候就不应当用否定定义。



第四章 谬误
4.1什么是谬误
4.2谬误的分类
4.3相干谬误
4.4不当归纳谬误
4.5预设谬误
4.6含糊谬误

第四章概要
谬误是那些看起来正确但经过考察证明发现并非如此的论证,分为形式谬误非形式谬误。后者常常产生于语言内容的含混性。这种含混内容常常毫无章法,所以非形式谬误往往比形式谬误更难分辨。
伟大的逻辑学家弗雷格认为,逻辑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说明由语言带来的主体思维方式上的陷阱”

本章将谬误分为四组:(1)相干谬误 (2)不当归纳谬误 (3)预设谬误 (4)含糊谬误 我们命名解释并例举每一组中常见的推理错误
1.相干谬误
一个论证所依据的前提和结论没有真实的关联,当然这些前提常常在心理上是相干的,而错误就产生于以语言的情感特性支持结论而并未给出客观的理由。
R1诉诸情感:正确的推理被诱导对结论的情感性和非理性支持的技巧所取代的时候,就犯了诉诸情感的谬误
常常是某些宣传家和政客使用的手段,商业广告中也经常出现,在这些糟糕的论证中,有一个论证尤其愚蠢,它指出别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们应该也这样做,另一种经常出现的就是诉诸于同情
R2红色鲱鱼:通过引入某些事件或特性来误导听众就干扰了理性的推理,推理因此而被受到了操纵
许多情境中,任何蓄意的误导性线索一般都被成为红色鲱鱼
R3稻草人:通过误读对方的立场,削弱了原本正确的推理
将不同阵营中原本复杂的冲突转向为新的不同冲突,而不是还停留在原来的争论中,这个转移非常的常见。
R4人身攻击/诉诸暴力
R6不得要领:错误地排斥不在真正讨论话题上的观点,就犯了不得要领的谬误
亚 里士多德曾经对于谬误做过一个系统的分类,他对我们称之为不得要领的谬误做了以下解释:它是在试图拒绝其他人的论证中所犯的错误。不得要领是一种错误的拒 斥,是由于其提出者没有完全理解争论中的命题而出现的混乱。其提出者拒斥或试图据斥的是原来争论之外的另一个命题,他不得要领。

2 不当归纳
不当归纳谬误中,前提和结论可能是相关的,但前提太弱不足以支持结论。有如下四种主要的不当归纳谬误:
D1 诉诸无知:以一命题没有被证明为假做理由来论证该命题的真,或通过某命题没有被证明i为真来证明为假
D2 诉诸不当权威:一个论证的前提诉诸某方或者多方判断,而它或者它们却不能合法的申称对问题的合法性。
D3 虚假原因:通常是仅仅根据两个时间的前后相继(作为后发者因之而生的子类型)就把一个东西当做一个事件的原因,而它实际上并不是那个事件的原因
D4 轻率概括:从一个或极少例子轻率得或仓促地过渡到一个大范围的成熟或普遍陈述

3 预设谬误
在这类谬误中,错误论证依赖于某个被假定为真的命题,而这些命题实际上是假的、可疑的或者是没有得到证明的,有三种主要的预设谬误
P1 偶然:将一概括试用于它没有涵盖的特例之上的非形式论证
P2 复杂问语:预设隐藏在问句中的某些命题为真的方式来问问题的非形式谬误
具体讲,问句本身是修辞性的,并不是真正寻求问题本身的答案。但是,倘若把问题严肃的提出来,又偷偷的引进其预设,常常可以利用预设谬误来达到提问者的目的。
复杂问语往往是一种欺骗性设置。提问者常常提出一些问题,回答者可以先澄清问题再予以回答,即用解释问题中掩藏的前提来回答。
P3 丐题:所有论证的结论都已经在前提中得到陈述或预设的一种非形式谬误,其实际上是假定了某人所要寻求证明的论题之真的错误

4.含糊谬误
在这类谬误中,错误论证的成方式是,它依赖于词语或短语从前提中的用法到在结论中用法的意义的变化。我们分为五种歧义谬误来解释这类推理错误
A1 歧义:在论证的明确表述中,有意或者无意的使用同一个词或者短语的两个或更多含义
A2 双关:由于词语的松散、笨拙或错误组织导致某个陈述有多种意义的选择,进而引起一个非形式谬误
A3 重音:对一个词语做不同的强调,从而使这个相同的术语或短语在前提和结论中有不同的意义,就犯了一个非形式谬误
A4 合成:(a)错误地从部分性质到整体性质进行推理,(b)或者,错误地从某汇集的个别分子的性质到整个汇集的性质进行推理
A5 分解:(a)错误地从整体性质到它的一个部分性质进行推理,(b)或者,错误地从某个实体汇集的某个全体性质到该汇集的个别实体性质进行推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