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珍惜未来读书的日子——记我的成长阅读史
(2018-03-22 21:06:57)
标签:
杂谈 |
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父亲正值而立之年,脾气倔强暴躁,平时说话嗓门高,走路近乎小跑,因此,我的童年大多在他的呵斥下渐渐长大。
在我们兄妹仨个,我是腿脚最为勤快的一个,常常在父母的召唤下跑前忙后,喂猪、放羊、割草、拉车,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干一些杂活,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以至于到了入学的年龄,眼看着村子其他同龄孩子一个一个背着书包去了学校,唯独父亲很不情愿让我念书。回忆这些点点滴滴,我没有怨恨父亲,反而站在父亲当时的处境和立场,我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
那时候,上中学的哥哥特别爱读课外书,每次周六放学回家,我总能看见他带上几本精致的画册,偶尔有一两本厚厚的小说。眼馋的我十分纳闷,当年并不富足的家庭,哪来的钱给哥哥买书呢?为了这件事,我曾经好长一段时间还抱怨过父母呢。后来,我再三央求,哥哥同意把那些小人书借给我看,并告诉我那些书的来历。原来,这些小人书和小说不是他私自买的,而是靠他攒下来的零花钱,去乡文化站办了一个借书证,每逢周六文化站开放,他兴致勃勃地去到文化站,凭借书证就能借来很多自己喜欢看的书目。听完哥哥的解释,我当时自惭形秽,我不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胡乱猜忌。好在哥哥并没有发现我的小心思,才让我尽快摆脱尴尬,满脸傻乎乎的笑着,并为这么好的乡文化站而拍手欢呼起来。
每次写完作业,乘着夜深人静父母熟睡的机会,我和哥哥经常点着煤油灯阅读至深夜。这期间我才知道了风靡于那个年代的《少林寺》《铁道游击队》,知道了鲁迅踢“鬼”的故事,还有《白毛女》《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等等。
在刚步入校门的那些日子里,大概是因为我年小幼稚、心理作祟的缘故吧,每次看到校长,心里就很胆怕,每次老远看见校长,我就表现得规规矩矩的,连个大气都不敢喘,总感觉校长走过来要找我麻烦,以至于这种心理阴影持续了好长时间。慢慢地,在我适应了中学的校园生活后,我和李老师见面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我们这些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等生”,自然在老师的心目中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那时候,我又感觉李老师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对待师生温和谦逊,从来不摆一点架子。李老师酷爱新闻写作,每学期他个人掏腰包,带头征订各类报刊杂志、教育类书籍不下十多种。只要有机会走进李老师的办公室,总能看见床头边、办公桌旁、沙发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报刊和书籍。后来我才知道,李老师是从参加工作时就热衷新闻写作的,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不懈坚持,他已被多家省报、地方报纸和县广播站聘为特约通讯员。
每次只要邮递员送来新报纸,李老师就在校园的阅报栏内及时更换,几十年如一日,他这种服务师生的“大局意识”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激励着身边很多人,大家对他由衷地表示敬佩和赞赏!李老师不仅自己订阅报刊杂志,而且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还动员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订阅符合个人爱好的报刊杂志,购买一些实用于自己教学的教辅类资料,鼓励全校师生多看书、多写作。
那时候的校园没有网络,想了解国家时事政治或重大方针政策,除了学校定期组织师生收看学校会议室17英寸黑白电视机外,其余时间大都是从邻近的乡政府广播站喇叭中不时的收听新闻联播。每天早晨全校师生集体出操,李老师跟在学生队伍后面坚持跑步,经常能听到他随身携带的小型收音机里在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钟情教育,深受师生爱戴和尊敬的好老师、好校长。方圆几百里,他的声誉都有口皆碑。受他的熏陶感染,喜欢写作的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写通讯稿,于是,只要一有机会,我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向学校当年唯一的一个阅报栏,想通过报纸上刊登的新闻,仔细琢磨新闻写作要点。在那片令我神往的地方,我经常能看到《陇东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科技报》《法制导报》《中国青年报》《甘肃工人报》和《甘肃日报》等国家及地方的报纸,从中我了解到很多时事政治和新闻故事。当我看到《甘肃农民报》的农家富栏目面向社会征集题字时,正上初二的我,斗胆第一次提起毛笔,写下了连我自己看起来都觉得别扭的“农家富”三个字寄往报社,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我的“不朽之作”居然被报社采用了。在学校的阅报栏内,当得知我的墨迹上了报纸,全班同学竟然欢呼雀跃,把学校阅报栏围了个水泄不通,争先恐后地抢着观看。时间不久,我又收到报社寄给我的第二份惊喜,小小的汇款单上醒目写着“稿费三元人民币”,那一阵子,我欣喜若狂,着实激动了好半天!三元的稿费啊,这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结,这在当时可以帮我解决交给学校的50斤面粉的费用啊(当年交给学生灶的面粉,每公斤一角二分钱,灶师傅将面粉做成馒头,再以饭票售给学生,学生灶每天只给学生供有限量的开水)!
记得李老师当年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了我,夸奖我为全校学生开了好头。又说给报社投稿,不仅可以向读者展示个人的作品,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誉,而且还有“不菲”的稿酬,这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从此以后,利用课余时间,我经常向当地的县广播站、陇东报社投稿。可惜不久,我因害怕影响学业最终“半途而废”,把全部精力用到学习上。由于迎战初三毕业考试,抉择我的高中去向等多种客观原因,对于阅读,我也渐渐的“息事宁人”,置于脑后。
三年的职业高中生活,是我求学生涯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段艰难历程,在这所办学力量相对滞后、师资严重缺乏、考试专业不定向、上级考试政策不明确的学校里,我以他人难以置信的决心和勇气,整天泡在书堆里,只顾强化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引来了无数赞叹和羡慕的目光。那时候,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我先后学习了《果树修剪与管理》《作物栽培》《作物育种》《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家畜解剖与生理学》《畜禽生产技术》《果树病虫害防治》《饲料贮藏与管理》《园艺学》等专业课程。对于课外阅读,只能停留在看看一些短小精悍的“豆腐块”类的文章,像《故事会》,一些短篇小说选刊等都是我青睐的对象,狭隘的思想总是认为看这些小篇幅的文章不会耽误太多学习时间,也不会太分神。
大学期间,本能有机会多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缘于我学习的是工科类专业,课程多而复杂,我始终没有放松过学习,每天仍然坚持按时去教室听课,晚上去教室自习。更多时间,我“重操旧业”,开始又向多家报社投稿。不久我的这一特长被学校团委“慧眼适中”,把我吸收为校团委委员,任命我为班级团委书记,负责班级协助学校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无论学校的大型实践活动、文艺演出,还是班级支部的宣传报道,我都乐意参与其中,积极发挥个人力量,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更好。
大学校园是人生的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只要机会属于你,你若能更加自信的登上这个舞台,把握时机,它就可以历练你,亦可成就一个人的事业和幸福,赢取更多的机遇和掌声。有时当身心疲惫静下心来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做得不够好。但细细想来,毕竟那时候青春飞扬,激情满怀,正处于和社会接轨的磨合期,需要争取更多的机遇来挑战自己,累积更多经验,储备更多技能,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况且我所学的又不是新闻专业。之后的日子,我决定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抽空去学校图书馆翻阅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图书开开眼界,增长知识。
96年我代表校团委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在《甘肃日报》社会周刊头版刊登后,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故事讲述的是优秀大学生李伟明在家庭连续遭遇不幸时,依然坚持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但命运多舛的他,最终没能逃脱现实生活的挑衅,在一次暑期外出时又不幸遭遇车祸,给多难的家庭再次蒙上阴影。
开学的日子到了,他的事迹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学校领导得知这件事后,号召全校师生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为这位身强志坚的优秀学生助一臂之力,帮其度过难关。他的故事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持续关注和同情,短时间内接到各种捐款累计上万元,但由于车水杯薪,这点绵薄之力,最终没能成功挽救一个色彩斑斓的生命。
参加工作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我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我痴情迷恋教育,喜爱学生,喜欢班主任工作。躬耕三尺讲台,对工作总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连续多年从事毕业班数学教学,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使我的教学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蓦然回首,如今一晃十多年已悄然逝去,我感叹岁月的无情,为自己曾经虚度年华而感慨不已。平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再高涨,只是偶尔写写教育随笔,翻看一些报纸来打发我的闲余时间。
2014年,是改变我人生,开始走向新教育最重要的一年,可以说是我的教育生涯中无法忘却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我在参加了“2014”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国培研修学习后,受一位同仁朋友的引领指点,点燃了尘封心底多年的阅读和写作激情,我在评为省级优秀学员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决定再扬风帆,重拾自信,开始接触新教育,开始涉猎教育名家的优秀著作,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才让我有机会认同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决定走进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追梦人和许多教育名师一道紧紧跟随这个优秀团队,开启了我的幸福教育之旅。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从“好教师”到“名师”的转变,必须要让自己的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数考得高,做好后进生的转化,自己培养自己。一年来,我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站在课堂教学的最前沿,努力打造特色课堂、优质高效课堂,扎实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践行“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教育理念,认真践行李镇西老师对个人专业成长要求的“五个一”工程,撰写各类教育博文80多篇,20多万字,详实记录我与学生一起努力成长和个人专业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始终坚持以良好的教育心态深入学生中间,愿意与学生平等对话,诚信交流,不以教师的姿态自居,让爱心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积极努力着。并提倡班级学生创建个人博客,写自己喜闻乐见的成长故事,积极开展班级读书沙龙活动,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小小演说家、情景剧模拟表演、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等,倡导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努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班级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借助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集中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并邀请科任老师参与其中,达到师生共读,师生通读,共同书写心得体会,记录阅读的心路历程,共同享受属于自己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师生共同为学生们的青春喝彩,为学生的生命留痕,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根植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日子里,努力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不变的初心承诺。我将和我的孩子们达成一片,与黎明共舞,与读书为伴,珍惜每一段时间,擦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幸福的行走。目前,在我的授课班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已基本形成,班级阅读蔚然成风。在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读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种读书活动将无时无刻的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孩子们瑰丽的人生而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