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筷子
有这样一首咏竹箸的诗:“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
诗中提到的竹箸,即竹筷子也。
我们一日三餐,几乎是筷不离手,用筷子吃饭、夹取食物。也许是习以为常,似乎不大会想到:筷子是汉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是我们的“国粹”;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用树枝或竹枝来夹取食物。用筷子的历史大约已有3000多年。那时候,用毛竹制成的筷子叫做“箸”(繁体字为筯)。由于当时的运输主要靠木船,并凭借人力或风力来实现。而“箸”的语音与驻足不前的“驻”及停住的“住”相同。那些船家在行舟时,讲究避讳,爱说吉祥话,喜听吉利话,所以将“箸”改叫为“快儿”,寄以一帆风顺、行舟如飞之意。由于它由竹子制作而成,因此引伸出在“快儿”的“快”字上头添上个“竹”字头的“筷”字,并约定俗成地把“箸”改称为“筷”。虽然,后来出现用金、银、象牙、铝、木制、塑料或不锈钢制的,但“筷”的写法沿用至今……
西方人用刀、叉这类“工具”来解决进食问题,在我们中国,只需两根筷子便可胜任。由于在用筷时,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巧妙地用“手指”将“筷子”构成了“杠杆机构”,虽说它是属于最简单的机械了,但与前者相比,可是有一个数量级的差异!
这样一来,筷子成了人类手指的延伸,而且它不怕高热,不惧寒冻,高明!
我曾说过:“在我们中国,会用筷子实是一个人成长的标记。小时候吃饭用的是调羹,当能用筷子吃饭,说明他(她)长大了……”
如今的育儿专家也指出,让孩子们早些学会使用筷子,有助于提高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更有助于智力发育。
曾有人专门研究过人用筷子的力学原理。
由于使用筷子时,牵动着肩、肘、手腕及手指间各个部位的多个关节及多条肌肉的运动,而这些手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只有在大脑中枢神经的指令下,才能完成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所以,长期使用筷子,既能使人手巧,又训练大脑之灵活,毫无疑问是有益于健康的!
过去,有些地方常将筷子作为嫁女的陪嫁物品,当新人入洞房,亲朋好友边扔筷子,边喊“筷子、筷子,快生贵子”。在朋友之间也常有折筷盟誓,显示团结的力量或共同协力成就一番事业。您看,小小的筷子,有如此丰富文化含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时,在英国的《每日电讯报》上曾刋登一幅大照片,照片内容是英国女王在宴席上使用筷子的情景。英国电视台也播放女王使用筷子的镜头时,英国观众兴趣之高前所少见,他们对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撅”等多种功能十分好奇。所以,一时间,在国外出现了学用筷子的热潮,甚至还以此为时尚和荣耀!
再回想起,在上世纪的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周总理在国宴上,教尼克松用筷,当这位美国总统能用筷子尝遍餐桌上的中华美食后,他便十分高兴地放下这双筷子,宴会刚完毕,说时迟,那时快,有位加拿大的记者忙把这双筷子抢了去。据说后来有一些欧美收藏家争着请他转让这双“人民大会堂”筷子,甚至喊出2000美元的高价!可这位记者说:“尼克松访华最独特的纪念品就是这筷子,它是华夏民族的文明象征,出价再高我也不会转让。”
在1972年2月26日,周总理陪尼克松去杭州,周总理特别指出在晚宴上,要用杭州的天竺筷子,这样既节约又体现了地方特色。宴会结束,许多外宾都要求带走一双“天竺筷”留作纪念。此后,凡到我国旅游的外宾常常把筷子作为“工艺品”、“艺术品”买回去赠送亲友或自己珍藏。
在宴会上,用筷子就餐与使用这些类似于冷兵器的刀叉就餐相比,是不是更能体现出我们华夏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
所以,我们可骄傲地说:“‘筷子’是中国的‘国粹’;‘筷子’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