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417
孔子问学生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子路答:“我要用三年时间让一个千乘小国强大起来。”冉有说:“我要用三年时间让一个贫寒小国变得富有。”公孙赤曰:“我未来要致力于宗庙祭祀,为诸侯会盟搞庆典。”只有曾点(曾点和儿子曾参同为孔子学生)不说话,孔子追问后,曾点说:“我没有那些高大上的理想,只是希望天气好了,就呼朋唤友,去吹风和游泳,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說:“我的想法与曾点一样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以人为本”就是出自儒家学说,现代人或许觉得曾子的理想太容易达到,甚至觉得有些“稀松平常”。因为我们生在和平时代,所以这些好像不那么难实现了(就像在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人吃一顿好饭菜会回味一周,而现在吃一顿好饭菜并无特殊想法。并非以前的饭菜好而现在的饭菜不好,而是现在中国老百姓有钱了,吃顿好饭菜已不是什么难事了。)曾子那个时代老百姓第一理想就是能活着,所以说曾子的理想也就能成为“理想”了。
任何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均不同,子路、冉有、公孙赤是以诸侯王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只有曾点是以百姓视角来思考问题,可以说曾点的思考视角更先进也更有生命力。
司马光说:“当初周朝得了微子,而革了商朝的命;秦国得了由余而称霸西戎;吴国得了伍子胥而攻克强楚;汉朝得了陈平而诛杀项籍;魏国得了许攸而击破袁绍。敌国之才臣,来为我所用,正是进取之良资。”表面上看这是以诸侯王视角看问题,实际上也是以老百姓视角看问题。因为表面上看是得了谁而灭了谁,实际上是得了谁能让老百姓的利益相对最大化。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开始形成并凸现。这一现象到了汉朝开始达到高潮,儒学也成为官方学说,直到五胡乱华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舞台混乱,今天你称帝,明天我反叛。最苦的是当时老百姓,大家唯一奢望是能活着就好。这时道教和佛教开始兴盛起来,因为二者更接地气,当时的大部分老百姓不求当官只求生存,加上外民族更希望利用外来宗教(佛教)代替中国本土宗教(儒教、道教)推行统治行为,佛教就被迅速推到前台,其中代表者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再到晚唐时期 ,以致后来的五代十国,都是谁有刀兵,谁“好使”!依据这些社会现象,一种以儒教为主,融合道教、佛教的新学说开始形成(朱子理学)。
朱子理学是一种哲学,认为自然规律例如春夏秋冬就是“理”;再如吃饭按需取食就是天理,山珍海味、铺张浪费就是人欲;一夫一妻就是天理,三妻四妾就是人欲。后来成为中国科举必考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就是被朱熹详细注释和汇编过的。
现代人更应该客观看待朱子理学,因为在理学刚形成时,朱熹是总结之前中国一千多年的儒学,现在距离“理学”的形成又有小一千年了。所以现代人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但文化无论如何发展,其主线均是用广大老百姓视角看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有极强的生命力。
比如东周只是名义上西周的延续,实际已不能控御庞大的封建网了。所谓的“礼崩乐坏”并非礼仪失落,也非政治禁箍,更多的是指文化秩序的中断,更直白地讲形成春秋战国时局的主因是文化的渐渐中断。
近现代中国社会由反半封建半殖民主义到土地改革再到经济改革开放都必须要遵循以百姓利益为第一的主线否则一切皆枉然!
202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