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374
——“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时机的选择可以上升到艺术地位,在大自然中,时机的选择可能关乎生死。比如:一只饥饿无比的斑鬣狗想要抢夺三只野狗刚刚捕获的猎物,此刻时机的选择对斑鬣狗而言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为单只斑鬣狗体型比单只野狗体型大,一只斑鬣狗能轻易打败一只野狗。可是现在的情形是一只斑鬣狗对阵三只野狗。三只野狗正在分食猎物,这时斑鬣狗上要前抢夺猎物必定会遭到三只野狗围攻。虽说野狗体型小,可野狗灵活、好斗。这时斑鬣狗冲上去,肯定被围攻最后受伤或丢掉小命。要是斑鬣狗等猎狗吃饱再上前抢夺,可能猎物所剩无几,但最少不至于被饿死。
斑鬣狗就静观三只野狗进食,待三只野狗吃的肚大腰圆时,再冲上去抢夺猎物。此时三只野狗已经失去灵活性了,即使共同围攻一只斑鬣狗,获胜的几率也很小。最后斑鬣狗胜利了,三只野狗悻悻地走开了。
要是斑鬣狗不会把握时机,一看见三只野狗捕获猎物就扑上去抢夺,最后不但可能吃不到肉,还可能“小命不保”。
类似的一点在《孙子兵法》里也有所体现,比如原话“穷寇勿迫”意思是说:面对逃跑的敌人不要挡住其去路,因为你挡在前面,溃败的敌人肯定和你玩命。胜败局面可能反转,就算胜利了,也可能“歼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迫”字我在不同作者文章里看见两种不同的解释:挡在逃跑敌人前面;在敌人后方紧追;自己从现代汉语方向理解“迫”字,认为应当解释为“紧迫”。“穷寇勿迫”的解释为:无论在溃逃敌人的那个方向,都不应紧紧逼迫敌方,这样只会逼迫“逃跑敌人”与你拼命。)
如果前文中写的斑鬣狗在三只野狗没吃猎物之前就去抢猎物,可能三只野狗也好几天没吃肉了,这回猎物如果被斑鬣狗抢去下回自己再有机会捕获猎物时也不知要再等多久,也许没等到自己捕获猎物时就先饿死了。又也许只有自己吃饱了才能有奶水,野狗窝里嗷嗷待哺的小野狗才不至于饿死……总之,在三只野狗没吃饱前,斑鬣狗去抢夺猎物,就会遭到激烈反抗。这与“穷寇勿迫”如出一辙。
《孙子兵法》里还有“围师必阙”:意思就是把敌人包围了,要留一个缺口让敌方逃跑。比如:你包围了一座城,如果己方后勤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最好利用时间耗着。否则,只能强攻,就算最后胜利了也同样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可如果把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敌军就会顺着缺口溃逃。己方不仅可以轻松占领城池,也可在后面追击敌军,这时敌军为了逃命,战斗力会大打折扣。就算敌方也懂兵法,留部分兵力断后,其战斗力也不可与全部兵力留下相比。斑鬣狗在三只野狗吃饱后进攻,这时三只野狗就不会为剩余猎物玩命了,可能只与斑鬣狗周旋一下,做个护食的姿态就会四散跑路,这又和“围师必阙”重合了。当然,这只能说《孙子兵法》是在向自然学习。
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和实际生活、工作结合到一起。
孔子最早在鲁国做一个管理仓库和马匹的小官,有一次他管理的马厩着火了。别人和孔子报告此事,如果马匹烧死了或马厩有别的经济损失,作为马厩管理者,孔子难辞其咎,他是要被惩罚的。可孔子首先问:“有没有人受伤?”在马厩里的人多是最底层的人,可在孔子眼中人比马匹重要的多。
在2020年春节左右发生在中国的新冠疫情最严重时,国家主席委派国家总理去武汉视察疫情时也是第一时间问人民怎么样而不是第一时间问经济损失有多大?
另在2011年日本的那次引起海啸的大地震中,有一家日本工厂损失严重。当员工向社长汇报灾情时,该社长也是第一时间问:“员工们都安全吗?”结果该工厂员工士气大振。
当面对抉择时,首先要找出欲达到最终目的,其次应该选择一条简单且能施行的解决问题途径,最后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就行了。目前在全球疫情四孽时,在经济与人民之间的选择,这也许是一种参考吧?再者,昨天看新闻才确认4月8日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一周年,这是否更能说明时机的选择是决定“战役”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呢?
20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