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孝孺《豫让论》有感304
豫让为旧主智伯行刺赵襄子,他吞碳涂漆却几次行刺不成。最后一次刺杀行动中豫让被赵襄子手下捕获。结果,豫让要求对着赵襄子的衣服连刺三剑,就算为旧主人报仇了。赵襄子问:“你为什么为智伯复仇而不为同是旧主的中行氏复仇?”豫让答:“智伯待我如国士,中行氏待我如普通人。”说完,豫让就自刎而死。(这就是故事大慨)
方孝孺在文章里指出豫让的不足,理由是: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未听说韩康子、魏献子待他们如国士。可是段规和任章均劝说自己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让土地给智伯,让他志气娇盛。在中国春秋时期,因为“天下”动荡,志气娇盛的人更易最先灭亡。
所谓的“国士”就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既然豫让被视为“国士”,就应该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放纵情欲时耐心劝谏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护自己份内的土地而不应相互侵夺,这就是儒家思想里的“礼”。现如今您无缘无故的向别人索要土地,如果人家不给,您就会产生愤恨之心;如果人家给了,您就会产生骄横之心。
有了愤恨之心,必然会和别国争斗;有了骄横之心就会目空一切,其结果会引来别的诸侯国所嫉恨,也最终导致别国来攻打。无论怎样,我国都会与别国发生战争,这也必将导致我国加速衰败!”
此时豫让应对主公耐心劝谏,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如果还是不行,再把那自刎的事安排与此。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到豫让的至诚之心所触,也许会幡然悔悟,此时的豫让之死不比斩衣而死更有价值?
反过来再讲智伯之死,他率领韩康子、魏献子去攻打不愿交出土地的赵襄子。结果韩、魏的军队临阵倒戈——智伯亡。为什么这样?就因为韩、魏二人是口服心不服的,他们交出土地的行为是在智伯强权压迫不得已而为之。《孙子兵法》中的核心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而智伯对待韩、魏二人根本不讲策略而是直接上强权(你不服我就打你!),智伯的结局就可以预见了。我以前写的刘邦对待秦朝投降城邑守将的态度、刘秀对待降兵降将的态度等(此类事例很多)。最让众人所熟知的事例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典故(详见《最好的老板是“制度”128》题外话:七擒七纵孟获之计是马谡所献,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关羽刮骨疗毒时要求下棋,对弈的另一方就是马谡之兄马良。)可以说这是最典型的“攻心”了。
我以前在文章里写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貌似两篇文章的内容自相矛盾。可是我一不是专业文字工作者,没有许多“束缚”;二是要想把一个人或事情吃透,必须多角度的看问题。这样看来,也就没有什么“自相矛盾”之嫌了。
如今世界上,历史正在重演,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是不说而已!
2019.5.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