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05月01日

(2022-05-01 05:41:18)
格律诗小议

让格律诗从专家学者书本中解放出来,让更多普通人了解格律诗,喜欢格律诗,读写格律诗。

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成型于唐代,每首格律诗形成双句存在,每句七个字或五个字。
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称作七言绝句(七绝),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称作七言律诗(七律),每首八句以上,每句七个字,称作七言长律(又称七言排律)。
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称作五言绝句(五绝),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称作五言律诗(五律),每首八句以上,每句五个字,称作五言长律(又称五言排律)。

格律诗规律特点:
为了简单明了,举例说明,代表平声,代表仄声, 代表平声押韵。

一、押韵
押韵只能用平声(阴平或阳平),双句尾字押韵,同声韵一韵押到底,每首诗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



拙作 七律(中华新韵)德旺图书馆

支持建馆赠图书,四亿金钱善用途。
                
孤诣苦心企业旺,经天纬地俊才殊。
         
百般诚意资学子,一片冰心入玉壶。
             
洁净道德多赞颂,程门立雪聚高徒。
             

德旺图书馆(又称福州市图书馆),由我国著名企业家曹德旺捐资人民币四亿元兴建。

二、平仄
每句平仄交错出现(主要体现在第2、4、6字)。


拙作  七律(中华新韵)傍晚雨中游飞凤山公园

 

雨中闲逛惊雷响,绿树婆娑舞凤凰。

              

涧谷栽樱多孕蕾,高台掩径暗藏香。

          

虫鸣鸟叫空间广,水秀山青步道长。

          

军事禁区突兀现,莫非防疫可相帮。

           

 

樱花谷和藏香径是福州飞凤山公园两个景点。第一次在公园内步道旁发现一个军事禁区。

2022,04,26

 

三、对和黏

为了简单明了,都把格律诗第一句和第二句称作第一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称作第二联,以此类推。律诗有八句,分为四联,按顺序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每联上句,又称出句,每联下句,又称对句;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对应关系,称作“对”;前联对句和后联出句的平仄对应关系,称作黏。“对”的平仄对应关系基本相反,“黏”的平仄对应关系基本相同。“对”和“黏”主要体现在2、4、6(字)。


七律(中华新韵)图书馆

 

学人总爱图书馆,涉猎知识像海洋。 

          

水涌千年生绿岛,舟行万里见扶桑。

          

融合玉宇追冰镜,挽住光明绕太阳。

         

满腹经纶夸稚子,凌云壮志更轩昂。 

         

 

晚上在德旺图书馆阅读近三个小时,在图书馆阅读的年轻人非常多,随吟。

 

2022,03,12


四、对仗
律诗每联出句和对句对应的词或字的意义成为对偶(对仗),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意义相类似或相反,比如山对海,好对坏,红花对绿树,朋友对敌人,等等。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第二联和第三联。排律除了第一联和最后一联,中间每联都要对仗。



七律(中华新韵)教师节随吟

才能解惑有先知,起始人生要拜师。
           
奉礼修德应趁早,启蒙增智莫为迟。(对仗)
          

 

改革开放非私见,重教求贤是共识。 (对仗)
           
赞叹园丁勤洒水,硕香桃李挂盈枝。
          

 

2020,09,10

五、节和段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基本以单字成句,四字句为主,极少以双字词成句;格律诗基本以双字词成句,双字词可看作一节,当然每句有一个单字和邻近字或词构不成紧密关系,可独立看作一节,有时句中后面出现三字词,可看作两节,这样七言格律诗每句可看作四节,五言格律诗每句可看作三节。
七律每句根据相邻两节的关系可分为前段和后段。


拙作 七律(中华新韵) 拱火浇油祸乱生

 

拱火/浇油//促/战争,诱煽/仇恨//毁/和平。//代表分段,/代表分节。

                        

枪支/握手//烟云/起,炮弹/临空//祸乱/生。

                     

捏造/事由//失/正义,屠杀/百姓//丧/良诚。

                

 

 

惩罚/罪恶//凭公理, 在上/苍天//势必/行。

                         


六、格律诗标准句型和标准变化句型
以七言律诗为例,其他格律诗可以类推。

七言律诗标准句型只有四种:
1、   2、
3、   4、

四种基本句型特点:
第1句、第2句头两字都是平声,第3句、第4句头两字都是仄声;第1句、第3句最后一字都是平声押韵,第2句、第4句最后一字都是仄声不押韵。

和四种标准句型相比较,七言律诗标准变化句型也有四种:
1b、     2b、
3b、     4b、

四种标准变化句型特点:
每种句型第一字和第三字平仄对调,其它字不变。
诗坛上有种说法:格律诗句型无论怎样变化,1、3、5(字)不论(实际上有一定条件),2、4、6(字)平仄分明。
 

拙作 七律(中华新韵)暴雨

 

凌晨暴雨甚稀奇,电闪雷鸣战阵逼。

1、       3、  

外涝涡旋洲浸水,内洪弥漫路连溪。

4、       1b、     

穿街上课生疑虑,过巷出工问题。

2、       3、   

调整作息留预案,互相关照有灵犀。 

4b、    1b、 


拙作 七律(中华新韵)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北海边,笛声袅绕两千年。

3b、     1、   


持节受命长出使,利诱威胁未媚颜。
2、       3、 


雪打霜侵怀正气,星移斗转望南天。 
4、       1、   


日思夜想归乡梓,鸿雁垂恩送信笺。
2、        3、     


第七句、第八句不属于标准变化句型,但确保每句至少有三平声,三仄声,对音律影响不大。


有学者说第三种标准变化型3、// 犯“孤平”,是格律诗“大忌”!
首先他违犯了自己认同的“孤平”定义:“以单平声结尾的句子,前面只有一个平声”,其次他没有从声律方面探讨所谓“孤平”对格律诗的影响。
“孤平”是清代学者王世祯最早提出来的,以前没有这个概念。
真正的“孤平”也只是小毛病,格律诗真正的“大忌”应该是2、4、6平仄错置,或每句三平尾、三仄尾等,因为这些违反了格律诗平仄交替的规律特点。
现在试比较第三种标准变化句型 3、//,和那位学者所谓“拗救”型//的优劣:
第三种标准变化句型平仄变化发生在前段第1字和第3字,前段四字连贯,一般是由两个两字词组成,关系密切,平仄交替,平仄各半,符合格律诗声律特点。
所谓“拗救”型句子平仄变化发生在前段第3字和后段第5字,前段四字三连仄肯定对声律有影响,后段第5字和后段其它两字关系密切,和前段四字关系不太大。

恭录几首朱德元帅格律诗

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
一九四一秋,董必武同志由重庆寄来七绝四首,依原韵奉和五首。

其一

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气浮。
                                                                            3b、////

其三

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
3b、////

感事八首用杜《秋兴》韵

其四 十月战景

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人民解放成新主,封建灭亡异昔时。
                                                                                 ////
北地早成磐石固,南征犹怨义旗迟。秋风送雁归传语,共除蒋顽莫再思。




七律 送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归国

中朝两国友情深,只为多年抗敌人。唇齿相依关世运,戚欣与共胜天伦。

并肩作战摧顽美,竭力互援建善邻。如此邦交昭范例,子孙须记血凝成。
                              ////

前三首说明第三种标准变化句型   ////不是所谓“孤平”,第四首说明“孤平”,不是“大忌”。第三种变化句型杜甫、王维、陆游等著名唐宋诗人也都用过。
七、押韵和韵表
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先有话(音),后有字,先有歌(民歌、民谣),后有诗,歌和诗都要押韵,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韵文。格律诗讲究押韵,一韵押到底。
历史上有多种韵表,以前多用平水韵,闽粤诗人有用方言写格律诗,现在古韵、新韵并用,提倡用新韵,一首诗古韵和新韵不能混用。
古韵有入声,容易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但古韵分韵太多,同声韵字少,写格律诗不容易,比如东韵和冬韵念起来有什么差别呢,现代人不明白,这无形中增加了写格律诗的困难。
古韵表中同一声韵很多字现代人念起来不押韵,诗是有声的文字,不能正确念出这类古音,用这类字写诗就不是格律诗!喜欢古韵的学者应该多研究古韵发音,给人信服的押韵理由,比如“斜”古代念“xia”,可以和麻韵通押。
新韵有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都是以普通话发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汉字拼音为依据,大家都熟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简单,明了,快捷。
八、关于拗句和拗救
拗句就是平仄位置出错,是毛病句,格律诗应该避免拗句,而且完全可以避免拗句!
拗句不能补救,拗救大多错上加错!试问上句拗句,变动下句平仄,就能拗救吗?不能!
九、关于成语和典故
格律诗成型于唐代,已经较完善,平仄分明,节律协调,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是中国诗词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唐代以来出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写出了许多流芳百世的格律诗,繁荣了中华诗坛,是中国诗人的典范,很多成语和典故就是产生于格律诗之中。
成语和典故等是中国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在格律诗中适当、正确使用这些珍宝,会增加诗文文化内涵,使诗文更加灵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人主观臆断,提出各种不合理的主张和限制,最多禁忌有二三十个,严重阻碍了格律诗的发展和应用。所以对这些主张和限制,只能参考,不能作为写诗的依据。
以上是笔者从大量个人写作经验中,对写好格律诗提出个人粗浅的看法,供读者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