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孤平”---古体诗词浅说之二(上)扬灵未及

(2019-03-18 23:07:06)

再说“孤平” ——古体诗词浅说之二(上)

 (2016-06-06 22:12:16)
标签: 

文论

 

古体诗词

 

格律

 

原创

分类: 无心文
再说“孤平”
——古体诗词浅说之二(上)
(2016.06.03)

    拙作《试说“孤平”》挂出之后,陆续有博友发表见解,或赞同,或反对,但多用一两句话表个态,很少正式展开讨论。这在预料之中,因为在反对者看来,孤平之说已有定论,无须讨论;赞同者则理由各异,或觉得太难,或觉得人微言轻说也没用,或觉得就那么回事不用多说;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大家时间有限。

    老头比较固执(正面来说,是执着——有自我吹嘘之嫌哈再说“孤平” <wbr><wbr>——古体诗词浅说之二(上)),以为反对者还没有用充分的理由说服我,赞同者也没有说出更雄辩的理由支持我,很是纠结。偏偏手头除了一本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再也没有相关书籍可以提供资料。想去市图书馆查找,腿脚又不方便——暂时还没有为寻求真理而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哦,只好叹息一声便作罢。好在有电脑,可以网上搜索——虽然网上的东东有时会不太可靠,但一是自负地认为自己细心一点,应该还有甄别的水平和本领(哈哈,再自我吹嘘一次再说“孤平” <wbr><wbr>——古体诗词浅说之二(上)),二是舍此无他。一搜索,不说解决了问题,但还真有收获。老头不敢私吞,拿来与大家分享,当然,也会夹带一点私货——趁机再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古体诗歌的声律探讨,虽然陆玑《文赋》中提出“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在理论上开始明确声律之重要,但系统地论述则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武帝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其标识是周颙的《四声切韵》和沈约的《四声谱》等有关声律的理论专著,可惜这两本专著都已失传,但其观点散见于其他文典,四声八病之说已然确立。所谓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无疑,声律理论的系统提出,对后来所谓的近体诗的出现和成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八病之中没有孤平。
    周颙、沈约之后,历代虽然也有人继续探讨声律,但仍不见孤平一说。至有清一代,方有学者提出孤平概念,并认定是格律诗创作中的一大毛病。

    第一个涉及孤平的是康熙年间学者王士祯。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其著作《律诗定体》首次提出拗救的观念,开创了有清以来诗律研究的风气;提出忌孤平的思想,与拗救观念一起,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论调,有匡正之功。现将该文有关孤平部分摘录如下:

【1】五言仄起不入韵
   粉署依丹禁,城虚爽气多。(如单句依字拗用仄,则双句爽字必拗用平。)好风天上至,(如上字拗用平,则第三字必用仄救之。古人第三字拗用者多,若第四句则不可。)凉雨晚来过。翠岛浮香靄,瑶池澹绿波。九重閒视草,时复幸鸞坡。(注乃单拗,双拗之法。)
   平作,仄作,必不可易者作…,平不可换仄者作,仄可换平者作,凡可不论者勿论。(二四定式止作。)作。
   【龙文按:因為电脑输入的问题,无法在每个字下面注以符号,乃将此首平仄列出如次:】
   ,。,。,。,。
   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这,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大约仄可换平,平断不可换仄,第三字同此。若单句第一字,可勿论。【转引自龙文鸳侣8888的博客  诚谢!】

    龙文鸳侣所据之版本为新城家塾传本,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最下面三行文字。其中“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这”之“”通“者”,“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之“”通“只”。“双句”者,入韵之句也,其格律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王士祯认为,在五言用韵格“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必平,断不可用仄声而使平声字孤立,要保持两个平声字相连不单。这就是说,不能有孤平。
    在七言律诗中,王士祯又提出了“拗救”观念:

【5】七言平起不入韵
   振衣直上江天阁,(直字可平,凡仄可使单。)怀古仍(此字关系。)登海岳楼。三楚风涛杯底合,九江云物坐中收。石牌落照翻孤影,玉带山(此字关系。)门访旧游。我醉吟诗最高(二字本宜平仄,而最高二字系仄平,此谓单句第六字拗用平,则第五字必用仄以救之,与五言三四字一例。)顶,蛟龙惊起暮潮秋。
   凡七言第一字俱无论。第三字与五言第一字同例。凡双句第三字应仄声者可拗平声,应平声者不可拗仄声。
   ,。,。,。,。【
转引自龙文鸳侣8888的博客  诚谢!

    有关拗救,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涉及孤平的是康熙年间学者赵执信。赵执信(1659—1733))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赵执信有著作《声调谱》,此书主要稽考五、七言诗各种诗体平仄规律,旨在辨析古体、齐梁体、律体在平仄声调上的区别以及律体的变格。方法是按不同诗体及同一诗体的不同格式,从唐诗中举出例证,于关键处标出平仄,略加说明。重点指出一般古体诗不得杂以律句,律诗有不合标准格式者需平仄相救(即"拗救")齐梁体则处于古、律之间,兼而有之。书分《前谱》、《后谱》、《续谱》者,因起初所举体格未备,故有增补,非内容的划分。现将《声调谱》中有关孤平的文字摘录如下: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杜牧】

  野店正【宜平而仄】分泊,茧蠺初【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引丝【第三字救上句亦可不救二句律句中拗】。行人碧【宜平而仄】溪【宜仄而平】渡【拗句第四字拗平,第三字断断用仄,今人不论者非】,系马緑杨枝【不对格而实对】。苒苒迹始去【五字俱仄中有入声字妙】,悠悠心【此字必平救上句】所期【此必不可不救,因上句第三、第四字皆当平而反仄,必以此第三字平声救之,否则落调矣。上句仄仄平仄仄亦同】。秋山念君别【拗同第三句】,惆怅桂花时。

  落花【李商隐】

  髙阁客竟去【拗句起】,小园花【此字拗救】乱飞【此二句同前第五、第六句】。参差连曲陌,迢逓送斜晖。肠断未忍扫【同起句】,眼【此字仄妙】穿仍欲归【同次句】。芳心向春尽【同前第三句、第七句】,所得是沾衣。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
  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拗处搃在第五、第六字上,七言之五、六字,即五言之三、四字,可以类推。
  起句第二字仄,第四字平者,如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俱可。若平仄平仄仄,则古诗句矣。
  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聮,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聮,则必不容不严矣。【转录自cpdy的博客  诚谢!】


    请特别注意《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茧蚕初引丝”的“初”字下批注:“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还有李商隐《落花》诗“小园花乱飞”的“花”字下批注:"此字拗救。"两处批注虽没有出现孤平二字,但实质则不但涉及孤平,还指出了孤平拗救之法。

    第三个提及孤平的是乾隆年间学者李汝襄。李汝襄(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详,唯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先生所著《东瀛读书记》中查得薛田玉当年为《广声调谱》所作《序言》中的如下文字:“李君沧崖为安国世族,家学渊源,文章醇雅,能肆力于诗。昔年汪上湖前辈掌教莲池书院,曾以赵饴山《声调谱》指示学者。李君面承指授,退而精研之,广为是编。”《序言》还说:“余观饴山《声调谱》可为诗学指南。今李君复详加推阐,视昔尤为该备。”可见薛田玉对该书之评价。在《广声调谱》二卷卷上《五言律诗》一章中,所列五律诸式中有“孤平式”,并引例诗三首:唐·杜甫《玩月呈汉中王》,起句为“夜深露气清”。唐·李白《南阳送客》,第二句为“寸心贵不忘。”唐·戴叔伦《送友人东归》,第二句为“出关送故人。”均在有关诗句首字旁标出孤平所在,并在后面批注道:

   “孤平为近体诗之大忌,以其不纉也。但五律近古,与七律不同,故唐诗全帙中,不無一二用者,然必借拗体以配之。此在古人故作放筆,非无心也。若不察而误用,失之远矣。”“凡遇平平仄仄平之句,其第一字断不宜仄。然亦有第一字用仄者第三字必用平,谓之拗句”。

    並引郑谷《书村叟壁》诗首句為例:“草肥朝牧牛,草字用仄,使朝字亦用仄,则肥字為平字单行而不纉矣。此将朝字用平,则肥字不得于上,犹得于下也,仍不单行,故名拗句而可用也。”

    李汝襄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孤平概念并指出孤平为诗家大忌的人。

    第四个提及孤平的是同治年间学者董文焕。董文焕(1833—1877),初名文涣,字尧章;榜名文焕,字研樵,室名“不薄今人爱古人之室”,洪洞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日讲起居注官,处放甘凉兵备道,转巩秦阶道道员,厘舍局总办等。工诗,有瘦老苍峭之格;书法亦如其诗,瘦健深沉,有柳公权神骨;行草亦劲峭,饶清隽之概。董文焕学问渊深,著述颇富,有《藐姑射山房诗集》二卷、《砚樵山房诗集初编》八卷续编四卷、《声调四谱图说》十四卷等十数种。在其《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一提出:“仄平仄仄平句式中,单一平声为两仄所夹者为‘夹平’。”并进一步解释:“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首字不救,则下句三字必拗平救之也。若下三字既平,则首句亦可拗仄,盖二三连平即不犯夹平,则首句首字又不必斤斤拗平以救之也。”(老头按:此解释语须得仔细读哦!还顺便介绍一下,这位董文焕先生的是非凡人物,他居然还“精技击之术,能叠几丈余,超跃而过”。

    由此可见,孤平之说,滥觞于有清一代,但其发扬光大,则是得力于当代学者。下面,再介绍当代孤平说之有关情况。

    第一个当然非王力先生(1900—1986)莫属。《诗词格律》第三节《律诗的平仄(四)》“孤平的避忌”中如是写道:“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初了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排律)的大忌。”这一观点,在《汉语诗律学》中做了更为详尽的阐释。这阐释大家都很熟悉,老头在《试说“孤平”》中也较完整地引用,不再赘述。

    第二个是吴文蜀先生(1919—2006)。吴先生系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1949年后历任香港《周末报》编辑,广州《快活报》编辑,武汉通俗出版社编辑,中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第一、二届会长。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其《词学概论》中,吴先生指出:“所谓孤平,从字义来看,就是孤立的平声字,是指一句诗的范围说的。如果诗句中出现孤立的平声字,就叫做‘犯孤平’。”但仄尾句不在考虑之列。

    第三个就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1912—2005)了。在《诗文声律论稿》中,启功先生指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的首尾单平并不在内。”他认为不管是平脚句还是仄脚句,凡句中出现两仄夹一平(仄平仄),就是犯孤平。

    第四个是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林正三生于1943年,台北人,字立人,号惜余斋主人。幼承庭训,于古文稍有涉猎。中年折节向学,先后向诸多名家学习书法、诗联、篆刻、声韵,后专攻诗文和闽南汉语之声韵。曾任台北图书馆读书会诗学班指导老师、瀛社总干事、松山慈惠堂诗学班及基隆中原正音班指导老师、台湾歌仔戏学会声韵及诗学班等指导老师。现任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乾坤诗刊》古典诗主编、惜余斋文艺工作室主持人,还担任各民间社团诗文声韵讲习。在著作《诗学概要》中,林先生指出:“一、不可犯孤平。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犯孤平即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即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能容许。至于他处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谓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句: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分析上面当代四大家的孤平说,可以看出,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其一是王力先生为代表,主张一个诗句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即为孤平;孤平只限于平脚诗句即入韵的诗句,仄脚诗句即不入韵的诗句不在其列。另一派以启功先生为代表,主张凡诗句中出现两仄夹一平的,即为孤平,诗句首尾的单平则不在其列;孤平并不限于入韵的平脚诗句,仄脚诗句也包含在内。

    当代四大家孤平说的推出和阐释,使孤平说大为普及,并为众多古体诗词作者所接受,成为古体诗词写作中的一大铁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古体诗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终于有人对孤平说发起了挑战,其中,一位网名沧浪客的朋友,有过比较系统、深入的批判。
    首先,沧浪客提出了一对新概念:广义格律诗和狭义格律诗。他在讲授《词学》的基础理论时这样说:

    我们知道,近体诗和古体诗是唐诗的主流。近体诗包括广义格律诗和狭义格律诗。它绝不是单指试帖诗(科举考试用的)。广义格律诗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不存在出律的问题。因为它允许拗格存在。同时还允许失粘、仄韵、孤平、三仄尾和三平尾。不过它一定要以律格为主体。唐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实例。

    无独有偶。另一位网名曲度的也提出了这对新概念并予以定义:

    1.狭义格律诗,我们定义它:
    A.遵从平仄粘对+对仗+压韵,即近体诗(唐绝律);
    B.忌孤平与忌尾三连等;

   2.广义格律诗(本文首次提出),我们定义它:

    A.遵从平仄粘对+对仗+压韵;包括近体诗在内.

   B.每一联内平仄完全对称;

    C,或每首绝律平仄字数完全相等;

    D.不忌孤平与不忌尾三连等;

    以上引文是原文复制过来的。很明显,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对于孤平说来说,广义格律诗概念的提出,犹如去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对孤平说的彻底否定。

    在主讲《词学》的另一部分时,沧浪客特别对孤平和拗救做了“澄清”。他先回顾了孤平说产生的过程,并在清四大家各家之后逐一做了批注。然后,对孤平说作了批判:


    三。对孤平说的批判

    1.由于对近体诗片面而狭义的理解,对律格和拗格的

    认知不清楚,只纠缠于狭义格律诗(试帖诗),起到

    了严重误导后人的作用。

    2.学术上要求认真科学的态度,需一丝不苟。误信清

    人的说法,显得过于盲目,缺乏理性以及对诗词内涵

    的了解。

    3.在试帖诗中,不允许拗格存在,人所共知。不用就

    是了,拗格不单纯孤平格一种,还有很多,都在忌讳

    之内。只把它列为“大忌”有失公平。

    4.在广义格律诗中,所有拗格都允许存在,当然也包

    括孤平格。

    5.拗格本身无需谁来救,你救的目的是什么?想把它

    变成律格吗?永远也做不到。救与不救,它只能是拗

    格。拗救是荒唐的提法。


    另有一位网名风雨狂客的则以犀利语言对孤平说以猛烈抨击。他在回顾孤平说产生之过程中,对李汝襄做了如下评价:


  这李汝襄可算是阶段上孤平理论上的一个集大成者,王力及这后来者林正三即一脉相承。但孤平与音律若何?未见一字论述,只在形式上支微末节上吆喝一番,未有音律方面的真知灼见。说他有遗民之论,恐更是时过境迁,我以为他不得音律之要义倒是在理,人云亦云有拾人牙慧之嫌。估计也更无王士祯之冰雪崇明难得王渔洋之曲折,不知此论是否有失偏颇,只等读者批判了。


    所谓“更无王士祯之冰雪崇明难得王渔洋之曲折”者,是风雨狂客认为王士祯有关孤平的那段批注,实则是发泄对清王朝的不平:


    孤平之论很有反清意味。“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只一个“清”字便掉了脑袋。你看人家王士祯是何等冰雪聪明,“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人家就不用“孤平”二字,但分明就是孤平! 
       “孤平”谐音“不平”,借诗理以言遗民之慨,谁解其中味?想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可谓不曲折也。孤平之论,“不平之论”,遗民之论;然,对于诗理,唯孤平最早之论,无聊之论也。风雨先生特别推知,如《石头记》一般并无法有可证之据,难道不是吗?只好存而不议。言者凿凿,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我亦未能逃脱不求甚解之嫌疑,但与林正三属于同流乎?


    此论别出心裁,或难获得公认,但不妨存此一说。

    在引用了董文焕有关孤平的文字后,风雨狂客又写下了以下评语:


    这已是不涉及音律拾人牙慧的一般泛泛之论,没有太多意思。孤平始王渔洋之滥觞,经李汝襄孤平理论已经确立。但终究没有解决孤平与音律上的关系而成为疑问,为何大忌?不是无解,除风雨狂客能从音律上否定解答之外,至今无人能解指出其所以然。


    接下来便是炮轰当代孤平说的代表人物王力先生和林正三先生了。为了更准确地说明风雨狂客的观点,下面的引文比较长,请诸君耐心地看。


    又谁知到了现代又出了位拾人牙慧的高者,便是王力先生了。林正三恐怕更在其后,但并非再无来者。王力先生孤平理论一出现便不让清人李汝襄眉毛,真让这孤平集大成者逊色。果然后人是站在前人肩膀之上是真理,孤平理论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事实胜于雄辩,且往下看: 
    近代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则云;“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 
    王力先生的资料,我就不介绍了,现代人吗。虽然王力先生拐弯抹角,总使我们再一次明白什么是孤平。只是不明白的是这“规律”,该从何而来。翻完王力先生的有关著作,也找不到这规律从何而来的说明。空穴来风,亦有一隙。可孤平依然无关音律,难不成王力先生也是不求甚解之一员乎? 
     无独有偶,非止林正三先生有《全唐诗》孤平多少的估计,其来源于王力先生亦未可知。不然那“前人唯得”几字从何而来不就使之无据?请看: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 
        “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几乎没有。我实在不明白,是你王力先生打诗词爱好者马虎眼,还是你的学生打你的马虎眼,不知。总之这位组织学生把《全唐诗》捋了一遍甚至几遍的先生,恁是《全唐诗》的律诗中没有找到孤平,奇哉怪也。我们前面所举那些孤平例子,可都是按此老先生的标准制定。可惜王力先生已经驾鹤,不然怎么着也可以亲眼看看读读前面那按他的标准的近百首律诗中的孤平。更不说按《唐诗三百首》的标准,何止上千首!总是地下有知,王力先生怕是也要汗颜的。 这世界怎么尽是些这等不求甚解之徒,非一词“治学不严谨”可鄙。如果有人说这等人不学无术只是利用虚名招摇撞骗之徒,我断然绝对举双手赞成。因为这已经不是歧见异见问题,简直就是“成何体统?”斯文扫地!当然,并非王力先生不想举证,请看: 
          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 
       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此诗犯孤平,王力先生真有奇谈怪论。他认为高适“也许是一时疏忽,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按唐人於近体诗中孤平绝对避免。唐人偶犯孤平,都特别注明平仄借读,如白居易《和令公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请钱不早朝”,“请”字下註云:“平声”。这些字一经借读,后人也就可据以谐律,如姚合《送河中杨少府宴崔驸马宅》云:“每月请钱共客分”即是将“请”字借為平声,因若不如此就犯了孤平。高适这首犯孤平的诗,有失粘的情形,可见不是一时疏忽而是用古诗容许的平仄。 
        就这一个说不准的例子,辗转反则,就还是它。关于“清钱不早朝”中“请”的读音为什么是平声,我们前面已经说得清楚明白了。在他们那里不过就是无厘头搞笑罢了,无须赘述。 
       可王力先生怎么就能想到高适是“一时疏忽”,不能不说是“鬼斧神工”般地富有想象力!一个硬币不管麻光总有两个面,难不成高适他就不能是从没有认为这是什么“大忌”?难不成王力先生以及一些追随者就没有这方面的思维?王力先生说得好,“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董文焕早已有言“拗体则独喜孤平而忌孤仄”,那么每一个诗词爱好者以至于诗人查查自己这“古诗容许的平仄(孤平不忌)”的古风或类古风作品,看看自己有几多孤平?每一个人会有体会,不管是否忌讳孤平本就不多。岂是王力先生一个“也许”也许的了的?真乃是“孤平本是寻常事,何来诗家大忌说?”  


    冷嘲热讽,语言辛辣,也许有人认为不妥。但这并不十分重要,人家毕竟有冷嘲热讽的自由,重要的是这批评直击孤平说的要害:没有提出孤平乃诗家之大忌的充分理由,没有说明避孤平何以成为规律,而孤平说赖以成立的重要事实依据,即所谓“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的论断又已被证伪。(见附录)


    我相信,对孤平说提出质疑的应该还大有人在,例如,博友山野顽猴在若干年前就曾发起一次关于孤平的讨论。而其他质疑者的声音,我未能听到,只说明自己孤陋寡闻而已。【未完,待续】


【老头病了,为释博友们悬念,先更新一下博文——因字数过多,只能分两次发;为让博友们来寒舍一趟读完全文,所以连续发出。病不大,但很烦人,现在也尚未痊愈,可能不能及时回复和拜访,敬请各位海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