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冲:《3-6岁儿童发展指南》之社会领域心得体会
(2013-10-15 14:31:37)分类: 教师天地 |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之社会领域心得体会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一次阅读时发现了一篇文章,小时候母亲给她们分苹果的文章,但是启迪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一种是走进了监狱,一种白宫的著名人士。
那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看了这两个故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一个看似小小的教育片段却给孩子带来这样大的变化呢?直到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指南》中强调了社会领域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价值。幼儿期是孩子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期也是认得个性出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逐渐发展出的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就如上述两个例子中两个妈妈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位妈妈强迫谦让让孩子学会了虚伪,而第二位妈妈则教育孩子要自己去争取。
1、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
教师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他们天真、善良,而又好模仿,特别是对教师一言一行的模仿。因此,教师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国家有一份炙热的爱,对社会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对人的真诚、善良、城市、守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教学中,我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孩子萌发爱祖国、爱家乡、以及以人为善的情感。如:在每年的升班换教室的工作中,我们都会把多余的、没用的杂物送给民工当废旧物品卖掉。一次,农民工背着背篼来到教室时,迎来了一阵阵刺耳的叫声:拐卖人口的人贩子来了,对这样的叫声,也许民工早已习惯,没有丝毫的反应,在我的心里感到钻心的疼痛,更让我想到早已过去多年的两名大学生在寒冷的冬天戏弄农民工的事件:一位大学生告诉两位农民工自己的手机掉到了水里,给两位农民工个五十元钱,请他们为自己打捞手机,就在农民工瑟瑟发抖地在水里来回打捞时,两位大学生却弃他俩而去。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是呀,在我们的社会里,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迎来的往往是别人的不屑和鄙夷,连我们这些美丽的的孩子对他们发出的也是这般刺耳的言语,照此以往你又能保证在他们长大后类似事件不会发生吗
2、重视日常生活中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引导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则的引导,对孩子具有着重要意义。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重视在重大活动日中的爱心教育
在重大活动日中重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可以说是我园的传统,在每年的“3.5”学雷锋活动日、“3.8”国际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中,我园都会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在了解雷锋叔叔的故事、了解妈妈、老师及爷爷、奶奶的辛苦后,孩子们会用自己稚嫩的画笔画出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老师的一份爱,会发自内心地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并做出改变环境的良好行为。为此,他们会愉快地提着一个个用废旧报纸自制的手提袋,走出幼儿园,走上街头,走进社区,用那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捡起那些有碍观瞻的垃圾,用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向过往的路人宣传保护环境、不随手丢弃垃圾、不随地吐痰的重要性,从而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清洁、卫生、靓丽;在小小的身影,我们看到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对雷锋精神最淳朴的理解,而我们也相信在良好的传统氛围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会成为孩子们自觉的、永不停息的行为。
通过《指南》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反思、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有了《指南》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