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歷代文殊菩薩畫像

(2018-06-26 12:03:43)
标签:

佛教

文化

分类: 佛教繪畫
宋 佚名 文殊菩薩像立軸 設色 絹本
縱:109厘米 橫:53厘米

明 佚名 文殊菩薩 立軸 設色絹本

清 佚名 文殊菩薩立軸 設色 紙本
縱:66厘米 橫:32厘米

清 佚名 文殊菩薩立軸 設色 絹本
縱:52厘米 橫:52厘米

清 佚名 文殊觀音像 立軸 設色絹本
縱:80.5厘米 橫:40.5厘米

清 佚名 文殊普賢立軸 設色 絹本
縱:142厘米 橫:65厘米×2

清 佚名 普賢文殊立軸 設色 絹本
縱:127.8厘米 橫:57.6厘米×2

清 佚名 文殊普賢立軸 設色 絹本
縱:100厘米 橫:30厘米×2

清 佚名 文殊普賢立軸 設色 紙本
縱:39厘米 橫:21.5厘米×2(約0.8平尺) 

清 佚名 文殊菩薩騎獅像 立軸 設色紙本
縱:113.5厘米 橫:69厘米

清 佚名 文殊菩薩唐卡 水墨紙本
縱:46厘米 橫:32厘米

清 佚名 文殊菩薩像 立軸 絹本
縱:170厘米 橫:90厘米

清 佚名 文殊菩薩像 設色絹本 鏡框
縱:107厘米 橫:53厘米

清末民國 佛教和尚 廣東番禺人 南社會員 鐵禪 文殊菩薩造像

文殊菩薩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r,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
       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或謂其為已成之佛,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尊如來(龍尊王佛),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謂,此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所乘之獅子,象徵其威猛。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應化道場為山西五台山。
       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所記載:文殊菩薩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後來詣仙人處,求出家法,卻無酬對者,乃皈依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行稀有難事,佛涅槃後五千四百歲時至雪山,為五百仙宣暢演說十二部經,後還本生地,在尼拘樓陀樹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形象則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眾生的煩惱,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
       除此之外,文殊菩薩相應於娑婆世界有情眾生的因緣,亦有種種不同形象的示現。一般文殊菩薩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蠢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
文殊菩薩道場
五台山
       傳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道場的五台山,居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人稱「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可見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傳說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時,居於石盤洞中。而石盤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五台山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終成為中國的佛教名山,來源於佛祖的明示及佛道兩家的爭鬥。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對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此,為諸眾生,於中說法。」這裡所說的「五頂山」,就是指現今的五台山。佛教傳入五台山,史載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漢明帝請來的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傳說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產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當時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盤,道家不會輕易地允許外來教派在此建寺。一個要建,一個不讓建,這就需要藉助於第三者來裁決。據《國史舊聞》記載:「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於白馬寺,使於摩騰、竺法蘭二人賽法。」在明帝的主持下,雙方達成了「賽法」協議,即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洛陽焚經台)。其結果,道教經文(除道德經外)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烈火不燒」。可見,外來的和尚不但會念經,而且其經文也能經得起「千錘百鍊」。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獲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權利。接下來就是建寺地點的選擇了。據《清涼山志》記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輔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了此足跡,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此處山勢奇偉,氣象不凡,與印度的靈鷲山
文殊菩薩紀念日
聖誕日
       佛教節日中,除釋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盤為歷史事實外,其餘的如彌勒聖誕,觀世音菩薩聖誕皆乃是祖師大德及後人所定,並非出自佛經,佛弟子當了解,此即是表法,實則觀世音菩薩也並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說生日呢?此是古來祖師大德藉此方便接引眾生,以入佛正見。
農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的聖誕日。據《文殊師利般涅盤經》載:文殊菩薩為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語,後詣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為左脅侍。
出家日
       農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薩出家日。在《文殊般涅盤經》里說:佛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於尼 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鑠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盤。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
成道日
       每一年的臘月二十二同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這一天是是文殊菩薩的成道日,同樣在佛教里是一個大日子。這一天佛信徒們紛紛以 香花燈燭茶果珍餚供養文殊菩薩像,並用各種非常名貴的香料浸泡文殊菩薩像,以示對文殊菩薩的尊重和敬仰。(釋迦牟尼修行處)相似,故決定在此建寺,並取名靈鷲寺。明帝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靈鷲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靈鷲寺」就是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紮下了根,並開始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或以蓮花為台座,代表清凈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文殊菩薩真言
       文殊菩薩五字真言︰「 阿 啰 跛 者 娜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汝今善聽,諦思惟之:阿者是無生義,啰者清凈無染,離塵垢義;跛者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者者諸法無有諸行;娜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皆不可得。以娜字無性相故,者字無有諸行。者字無有諸行故,跛字無第一義諦。跛字無第一義諦故,啰字無有塵垢,啰字無有塵垢故,阿字法本不生;阿字法本不生故,娜字無有性相。汝知此要,當觀是心,本來清凈,無可染著,離我、我所、分別之相。入此門者,名三摩地,是真修習。當知是人,如來印可,功德殊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