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法界源流圖天龍八部卷
材質:絹本設色 手卷
尺寸:29×194 cm
題跋鈐印:
永瑆(朱文)、皇十一子(朱文)說 明:1.
皇十一子永瑆舊藏並屬滿文題跋;2. 清宮貢絹繪製
《法界源流圖》,中國佛教界的無上至寶!由清高宗乾隆御筆命名並詔命繪製。
(一)《南詔圖傳》其祖源可追溯至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
年)的《南詔圖傳》。因繪於南詔中興二年,故史稱《南詔中興二年畫卷》。又因由南詔內廷(臣)王奉宗、張順,依據巍山起因、鐵柱記、西洱河及國史所載圖書,聖教傳入邦國之源繪成,獻於舜化貞皇帝,故又稱《南詔中興國史畫卷》。
畫卷全長552 厘米、高31.5
厘米。
描繪觀音在大理傳教的故事。畫面分13
段,段落間均有相關注釋;共繪人物94
個,人像旁標明身份和姓名;尾呈二千多字的文字卷,卷後有南詔王舜化貞中興二年的敕令。
南詔國,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建立。
圖卷繪成後4 年(公元902
年)唐天復二年,舜化貞帝病故,權巨鄭買嗣篡位。結束了南詔13 代王、255
年的歷史,改國號為大長和國。並於卷後加繪了自己持香爐禮佛的畫像,旁註「文武皇帝聖真」,又加繪《西洱河圖》於卷尾。此卷一直珍藏於南詔、大理國宮中,清雍正時入京。
八國聯軍時遭劫掠,流轉至東瀛,歸日本山中公司所有。今藏日本國京都泰井有鄰館。卷首有雍正五年(公元1727
年),張照書跋。卷尾有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 年)歲在庚辰九月二十二日成親王(永|瑆)題記。
(二)《張勝溫梵像卷》大長和國( 公元902 ~ 928
年) 後, 又歷經大天興國( 公元928 ~ 929 年) 和大義寧國( 公元929 ~ 937 年)兩個短暫的政權。終於公元937
年被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所滅,建立了中國西南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政權大理國。
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在這樣舉國崇佛的氛圍中,便出現了台北故宮隔海比肩《清明上河圖》的《張盛溫大理國梵像卷》,為《法界源流圖》之母源。由大理國宮廷描工張勝溫領銜繪於盛德五年(公元1180
年),時為南宋孝宗淳熙七年。畫卷凡134 開,全長1635.5 厘米、高30.4 厘米,傅色塗金。繪人物628
個,動物不計其數。人物關係與《南詔圖傳》重疊!存在淵源關係。此卷元滅大理後流入中原,為天界寺僧德泰秘藏。
明正統已已年(公元1449
年)傳至慧澄寺僧鏡空時,遇洪災浸漬,卷為脫落,不能展閱。由尹希怡重加裝璜,改捲成冊。清乾隆入宮時,又復為卷裝,不知是何人何時所為?乾隆大愛,入《石渠寶笈》。
清宣統帝遜位後,歸藏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屬院藏珍品。後移至南京。抗戰間,輾轉長沙、桂林、安順,藏於石窟以避戰火。
抗戰勝利後,轉藏於南京朝天宮。後運往台灣,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為鎮院之寶。
(三)《蠻王禮佛圖》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
年),乾隆得見《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大加褒獎,並御筆親跋:「顧卷中諸像,相好莊嚴,傅色塗金,並極精采。楮質復淳|古堅緻,與金粟箋相捋。舊畫流傳若此,信可寶貴,不得已蠻徼描工所為而忽之。」但同時認為:「且卷端列旌旗儀從,貌其國主執鑪瞻禮狀,以冠香嚴法相,頗為不倫。卷中復繪天竺十六國王,釋宗泐謂是外護|法之人,亦應以類附。」不宜與凈土莊嚴相混!故別令丁觀鵬將上述卷首與卷中合摹成一卷《蠻王禮佛圖》。此卷當年摹成,見《石渠寶笈》。之後卻杳無音訊,再無著錄。至今已不知所蹤。
(四)丁觀鵬本《法界源流圖》《石渠寶笈》同篇乾隆云:《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曾經水漬、裝池屢易、排列錯位;十六應真(羅漢)名謂與藏傳佛教稱謂不同。」又云:需在章嘉國師的指導下,「而以四大天王像以下,諸佛祖菩薩至二寶幢,爰命丁觀鵬仿其法為另摹一卷作《法界源流圖》。」即此《法界源流圖》正名!全卷長1635
厘米、高33 厘米。繪人物630 多尊。成卷於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
年),史稱「丁本」。至宣統遜位一直未出過皇宮。溥儀先攜至天津張園;9.18後又帶至長春偽宮;抗戰勝利後,傳入吉林省通化市玉皇山寺廟中;1969
年由通化市生產指揮部送交吉林省博物館。為鎮館之寶,館藏至今。
(五)黎明本《法界源流圖》|25 年後的乾隆五十七年(
公元1792 年), 丁觀鵬已逝,乾隆仍初心不改, 又詔命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
年)入宮的琺琅匠黎明率眾再摹「丁本」。為歷史又留下一卷不朽的《法界源流圖》,史稱「黎本」。全卷長1656.5 厘米、高34.8
厘米。不僅畫面與「丁本」完全相同,成卷後的經歷也完全相同。宣統遜位前也一直未出過宮。溥儀先攜至張園;後又帶至長春;抗戰勝利後,散失於民間;後輾轉歸藏遼寧省博物館,館藏至今。其間於1985
年曾赴德國展出,引起舉世的轟動!因此也進入了台北故宮李霖燦先生的視野,展開了「從《南|詔圖傳》到《法界源流圖》」的畢生研究。
( 六)「丁本」
和「黎本」間的第三本《法界源流圖》「黎本」卷後寶幢中乾隆原跋:「《法界源流圖》前後有三,源流同一。其源起已著勝溫及觀鵬卷中。」同樣李霖燦先生生前
也多次發文肯定,「丁本」和「黎本」之間,應該還有一本《法界源流圖》的存在, 但未所終。
據已掌握的史料, 在「 丁本」之前,
丁觀鵬的確還畫過另一本《法界源流圖》。因是最先由章嘉國師,以藏傳佛教的體系修改下的範本。史載:「
乾隆因寶幢內的心經及諸佛名是以|藏文寫就, 多覺不妥。故未錄入《石渠寶笈》, 詔令丁觀鵬改以漢文另摹一卷。」 這也就是歷史中著名的「
乾隆詔令三繪《梵像圖》」 的史籍出處。
(七)本場的拍品《法界源流圖之卷首:大聖天王及神龍八部卷》此卷《法界源流圖卷首之:大聖天王及神龍八部卷》,作者佚名。卷長194
厘米、高29
厘米。手卷式裝楨,日本裝裱,手卷前段佚失,不知原裝為何物?卷端與卷末繪|兩寶幢,內書文字「滿/藏」不識,望識者指教!卷末寶幢中鈐:成親王「永瑆/皇十一子」硃印兩方。畫卷為清代畫工。絹本,傅色塗金。所用之絹,質地極其細膩柔韌,為清代貢御之貢絹。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丁觀鵬之巨軸《極樂世界圖》(見附圖)所用之絹同出一源。可參閱龔心釗藏曆代絹樣(不市本)。
畫卷首、尾各繪「大聖左、右執」護法天王一尊。後綴「手持金剛統領眷屬龍王」。卷中繪「白難陀龍王」、「莎竭海龍王」、「難陀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優|缽羅龍王」、「摩那斯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八尊,即金庸先生筆下著名的「天龍八部」。全卷共繪眾佛與侍者47
尊,眾佛旁無身份註明。然其間眾佛造像與侍者動態,與「丁本」《法界源流圖》幾無二致!特別是引首的二尊「白難陀龍王」、「莎竭海龍王」,肉身皆塗以真金裝藏,其法更與「丁本」無二。
根據史料得知,「丁本」和「黎本」一直就沒出過清|宮,抗戰時亦沒離開過溥儀的偽宮。「黎本」偽宮覆滅後,曾脫離過人們的視線若干年,後又復歸公藏。其後的面世,最早在1985
年的德國。況且「黎本」雖是照摹「丁本」,但筆觸間還是迥異的。
「丁本」所繪之佛像,源頭出至章嘉國師的藏傳體系,其眾佛造像及侍者動態與「藏傳唐卡」一脈相承!而「黎本」所繪之像,源自他的畫琺琅功底,人物雖較「丁本」寫意,卻不及「丁本」之法相莊嚴!
回觀「本拍品」,畫風與「黎本」迥異,而與「丁本」同。故其之淵源應與「丁本」有關,而和「黎本」無關。然「丁本」偽宮覆滅後,被溥儀的家人攜帶至吉林省通化市玉皇山的|寺廟中,密藏至1969
年。後送交吉林省博物館。其間仍未脫離過愛新覺羅氏家族的視線。其最早的面世,是在「黎本」面世7 年以後的1992
年,由宗親啟功先生題籤並主導,商務印書館的出版物。所以可以肯定,在上述時間節|點之前,民間不應有人能見到過「丁本」!更不會有清代|繪本、或稱清代的「丁本」摹本存在!
同時能像「本拍品」這樣,如此的忠實於「丁本」的原貌,其惟妙惟肖的程度,甚至已經遠超「黎本」!那麼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性——就是繪製「本拍品」的人:要麼就是有著清宮絕對的特權,可以像黎明那樣,對著「丁本」對臨的;要麼原本就應該是丁觀鵬本人。
此卷所繪佛像的畫風,確與丁觀鵬相類似,但不能確|定就是出自丁手。需攜此捲去吉林省博物館比對「丁本」的原卷後,方可知曉。卷末成親王永瑆所鈐之印,確系永瑆所用。宮中存|世的宮廷畫師畫給永瑆的畫作,成親王鈐的都是這兩方印章。
丁觀鵬:生於康熙晚期,約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後,順天(北京)人。於雍正四年(1726
年)入宮為宮廷畫師。一生為清宮作畫200
余件。民間無他作品流傳。擅畫佛道法相,又授乾隆詔命從郎世寧學西畫與肖像,故畫風受歐洲繪畫的影響,工整細緻、莊嚴華貴。與唐岱、郎世寧、張宗蒼、金廷標並為清宮歷史上最優秀的畫師,乾隆朝後亦無人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