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花生》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5-12-30 22:13:4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编者:姚清霞

一、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习时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3.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落花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道理,人生哲理的理解是很浅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美好的思想,做一个有用的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学习本课的生字、多音字的读音;理解“居然、体面”等词语。 

敢于提问,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难点:使学生敢于提问,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质疑法、朗读法

六、教学策略

    讲授法、朗读法

七、教学课时:两课时

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尝试质疑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板书:落花生)学生齐读课题,根据课题提问。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是翘舌音,部首是小字头。

与“辩”的区分。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动土灌园;”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2.“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3.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问题,复习导入

1课堂是大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方。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板书问题)为什么课题要叫“落”花生,不叫花生?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并且主次分明,详细写了议花生的部分,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直奔重点,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问题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二、直奔重点,领悟主题

1.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你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问)

预设:为什么说爹爹也来实在很难得?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许地山一家就迁居回大陆。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做知县,为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很难和家人团聚。而且天色还不大好,所以说实在很难得。(带着敬意读这段话)

预设:这点最可贵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一家人谈论花生,谁的话最重要?他就抓住了爹爹的话来提问,真是会思考,会提问!要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还得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家人一起议花生的那个夜晚。

【设计意图:在评价中,渗透抓关键句提问的方法。】

现在咱们就是家庭成员了,想象着那时情景自己读读这几段话,等会我们分角色来读。

1.师生分角色读

2.从我们的这番对话你知道了什么?(花生的好处)

    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妹妹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他的好处。”

在读的过程中,重点提示“实在”“争着”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学生很快进入了议花生的情境。】

3.除了这些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好处?

4. 是啊,同学们对花生的了解可真丰富。可是爹爹说的和我们都不一样,出示第九自然段。

    爹爹说:“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2) 这段话里父亲提到了苹果、桃子、石榴、花生,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生长特点。请自己默读这段话,完成表格。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出示苹果、桃子、石榴的图片和花生的图片对比。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比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的生长特点。填表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句的能力。通过表格和图片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两类果实的生长特征截然不同的方面。】

(4)我们看到了上天赐予苹果、桃子、石榴的外在生长特征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它们有相同之处吗?

(5)请同学们想想花生的种种好处和花生的生长特点,联系父亲接下来说的这句话此时你看到了花生可贵的一面了吗?

出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不好看就是不讲究外在的?体面(不图虚名),为我们人类奉献着,而且是默默的。板书: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这就是花生可贵的一面。(擦掉问题)

再读课题,仔细品味品味“落”字,你有什么新的理解?(落到土里去结果的,一个“落”字就传神地表现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

我们抓住花生的特点,结合着课题,联系着上下文,就把最重要的问题弄明白了。爹爹正是知道了花生的生长特点,更看到花生可贵的特点所以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父亲和我们只是在议花生吗?他是通过花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深受启发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设计意图: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课文主旨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了解作者,升华情感

1.是啊,爹爹的话“我”听懂了,你们听懂了吗?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人就是“落花生”一样的人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2.老师也来举个例子,出示作者资料。

留学西洋多年,他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在购买图书上;

在港大任教时,他以中文系主任的身份每周上课二十小时,还为学生课余补习,他常说:“他们肯学,我就肯教”;

抗日战争期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郭沫若曾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的精神,对于名利竞逐,及其恬淡。”

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正是因为听懂了,把爹爹教的道理深深地印在心里,所以他给自己取了“落花生”的笔名,并真正做到像落花生一样,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任然不图虚名,默默奉献。他说过这样一句话(齐读):“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3. 通过本文的学习,想必你们对花生这样果实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请你们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

提示:可以写写,你从落花生获得的启示,也可以写写你原来是怎么看待花生的,现在怎么看待?

 

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我们成为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有美丽的外表,体面的出身,还是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我们首先都要做有用的人。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姚清霞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难点放在“体会父亲说的话,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上。

在导入中,我抓住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课题为什么叫做《落花生》?”开门见山直接引入重点“议花生”的教学。

在教学“议花生”中采用了先让学生质疑,再抓住关键段落释疑的方法。在质疑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得挖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果实?”“爹爹的希望是指什么?”等问题。但是在教学中我过于着急,漏掉了梳理问题的过程,只将本课的重点问题“花生可贵的一面指的是什么?”“爹爹的希望指的是什么?”板书在黑板上。因为学生提的问题跟我设置的还是不大一样的,所以在回应学生上有些不大自如,而且遗漏了要交给学生提问方法的点。比如在学生提问“爹爹的希望是什么?”时,我可以引导,在一家人议花生的对话里,谁的话是最重要的,显然是爹爹的话,能抓住爹爹的话来提问,真是会思考,会提问。以此来告诉学生可以抓住重点来提问的方法。

第九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表格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比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的生长特点。填表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句的能力。通过表格和图片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两类果实的生长特征截然不同的方面。再联系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让学生悟出花生可贵的一面。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但是我给他们说的时间比较少,也许这里可以安排一个小组交流的环节。

另外,在学生质疑为什么“我”说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时候,可能回应得比较笼统,还应斟酌。教参里提出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但是我又觉得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应当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在升华情感的环节,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哪些人“落花生”一样?学生能够联系身边人举出比较多的例子。我再进一步举出了作者的生平、说过的话、笔名,让学生有更深的触动。通过主旨的讲解和情感的铺垫为小练笔“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多数学生能领会本课的主旨,并诉诸笔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