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体的朗读指导
(2014-03-10 16:02: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杏坛所思 |
不同文体的朗读指导
傅江红
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可以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的教学手段。若在语文教学中,将朗读作为一种走形式,泛泛而读,那么这个语文课只能是得其空壳,无现其魂。将文本蕴于朗读中去品味、去赏析,是引导学生感情澎湃而出的入口。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要从心里理解不同文体的精髓,朗读指导便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激趣而设,感受朗读
兴趣是学生朗读进步的阶梯。若没有兴趣作为动力,学生对朗读的学习就如干涸的水,寻不到源头。要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创设。
1.角色的代入
“听其声,视其形”。小学生的身心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状态。在对文本的理解中,让学生将文本的事物联系已知的认知世界,并加以想象,便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模仿,进行角色的代入。如在教授《老树的故事》一课中,这篇诗歌作为儿童诗,充满了儿童情趣。在教授中,我先将自己比作老树的一部分,让学生先对我进行提问,使学生先对老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继而让他们望着天空,想象老树冲过云霄的奇观,从而使他们在脑海中具象化这棵老树的大,老树的高,激起他们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对老树的提问中,小朋友便向着天空读出了他们的好奇、他们急切探求的心声,朗读便在无形中达到了效果。
2.情境的代入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指导朗读,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品味、去欣赏这些情境,从而受到教育,学会朗读。如在教授《静夜思》时,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月夜下,诗人在思考什么?带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抓住诗中所想表达的思乡之情,通过反复朗读,执情入文,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继而再声情并茂地讲诉当时的情景:在皎白月光的映照下,诗人思念家乡,渴望家乡的强烈情感。当学生的情感与诗人有了同步以后,配上思乡的轻音乐,在班级里面营造出诗人背井离乡的凄苦之感,使学生能够在听觉上、思维上代景代情的朗读,这些理性的感知便是朗读感悟效果的体现。
二、了解文体,感受情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文学体裁也是千变万化。而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朗读前,对文体进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低年级的课文内容来看,大部分以诗歌和记叙文为主。
1.诗歌的朗读指导
由于诗歌短小而精悍,诗人将万变的情感仅仅寄托于寥寥数字,因此诗歌的感情相比其他问题来说,是比较强烈的。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得先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春晓》。在理解诗歌之前,我首先让学生说出春天有哪些特点,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再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知道诗人写了蒙蒙细雨,粉红的桃花,还有鸟。使学生在无形中明白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是一种爱春、惜春,赞叹大自然的愉悦情感,并让学生结合自己身处春天时的感受,入情入境地自发朗读。
2.记叙文的朗读指导
“记叙”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引人入胜",要让别人听得津津有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交代脉络、渲染气氛。
每一个故事都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如何处理好每一部分的声音处理?我认为开头用慢速,多停顿,使听众听得清楚明白;中途再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关键之处要运用重音,停顿引起听众的注意;高潮到来,要用节奏语速的变化来表现,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了。
毋庸置疑,高潮是每个故事最“引人入胜”,因此气氛的渲染就显得尤其重要。如在讲授《一粒种子》时,当种子听到春风、泉水、小鸟的歌唱,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热闹,这里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急切的、充满好奇的声音来朗读,从声音中去表现种子向往光明世界的心理。
对朗读方法的探究对每个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若无法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便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必以一颗敏锐、虔诚的心来进行朗读方法的探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