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號:莫高窟第254窟
年代:北魏(隋重修)
窟形:平面呈長方形,前:人字披頂
後:平棋頂
遺址名稱:莫高窟
所在地:敦煌

東壁
莫高窟第254窟建於北魏,隋代重修,位於九層樓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形平面呈長方形,前部人字披頂,後部平棋頂。中心塔柱東向面開一圓券龕,內塑交腳如來,龕外有脅侍菩薩。東壁門上開明窗。同時在南北壁前部各開一龕,內塑交腳彌勒菩薩,後部各開四龕,內置如來禪定相或說法相。此窟塑像神態自然,體態勻稱,比例適度;壁畫內容豐富,構圖巧妙,線描熟練,色彩凝重。北壁繪有「屍毗王割肉貿鴿本生」、「難陀出家因緣」,南壁繪有「薩埵以身飼虎本生」和「降摩變」等故事。這些故事畫都是在一幅畫面中繪出許多複雜曲折的情節,從佛陀的前世到降魔成道、再到白衣涅槃,講述了釋迦牟尼前世今生種種不平凡的經歷。人物表情刻劃很有特點,如「屍毗王割肉貿鴿本生」中,操刀取肉者的兇狠,屍毗王的平靜大度,眷屬的悲痛,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
洞窟內景
中心塔柱窟,也稱中心方柱窟、塔廟窟,是早期洞窟的典型窟型。它源於印度的「支提式」石窟,在新疆地區、中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藏地區的許多石窟寺中均有此類洞窟。其特點是在一個縱向矩形空間中軸線偏後部分建造一方形塔柱,繞柱有通道,柱四面開龕不等,塑佛及菩薩數身;柱身四周為平頂,繪平棋圖案;柱前寬敞的前堂頂部為人字披頂,披面上用泥塑出椽子,椽間望板上繪滿各種裝飾圖案。這種空間形式的作用是:寬敞的前堂可供僧侶及信眾聚集瞻仰禮拜,後部繞中心柱進行右旋繞塔觀像。

中心柱西向面
按其興衰發展可分四個階段:北魏至西魏為鼎盛階段;北周至隋此種形制開始衰落;初、盛唐時更加衰落,數量更少;晚唐時期進入尾聲,數量很少。塔廟窟的宗教意義主要是為了「入塔觀像」,隨著佛教的世俗化、禮儀的簡單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終至衰落消失。
薩埵太子本生
窟頂前部的人字披,曾遭煙燻,雖大面積變黑,但卻加重的了洞窟凝重的歷史感。浮塑橫梁和椽子、兩頭有木質斗拱,這是典型的中原漢式木構建築,這種建築形式在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相當長,直到近現代仍在使用。椽間的壁畫上部繪蓮花,因天長日久,花瓣部分褪色或被菸灰遮蓋,蓮心部分被抽象成一個個的大圓圈,成為蓮花中最突出的部分;下部繪出一身身菩薩立像,似乎正俯視著人間的眾生。
闕形龕
南壁前部的闕形龕,採用泥塑為主、加以彩繪的手法進行表現,整個建築塑造的精緻細膩。龕內的菩薩是敦煌彩塑的代表作之一,菩薩頭戴寶冠,發披兩肩。面部飽滿,神情溫和,雙耳垂肩。頸飾瓔珞,上身有兩蛇相銜式瓔珞,在敦煌石窟極為罕見。
降魔變
南、北壁上的龕外兩側遍繪千佛。所繪的千佛每壁各有五排,造型基本相同,僅敷色略有差異。每一佛像均有頭光和身光,取端坐之態,雙手交置於足上,面圓耳長。由於年代久遠,所以部分顏料發生了變色,描繪輪廓的線條變得又黑又粗,面部的墨線已經脫落,代之以典型的白鼻梁、白眉棱、白眼眶、白下巴組成的小字臉。此外,每一佛旁原有佛名榜題,部分現已模糊不清,但仍可釋讀。千佛是敦煌壁畫的主要內容之一。佛經中說,過去的莊嚴劫和現在的賢劫內,相繼有一千人成佛;未來的星宿劫內,也將有一千人成佛;也就是大乘佛教的三世三千佛,故稱之為「千佛」。此窟的千佛,將榜題與經文核對之後發現,以西壁中軸線劃分,一側為過去千佛,另一側為未來千佛,加上中心塔柱所代表的現世佛,正好符合三世千佛的意義,這在敦煌石窟是僅見的。
難陀出家因緣
北壁前部東側繪難陀出家因緣,故事講:釋迦牟尼的弟弟難陀,出家後仍迷戀世俗生活,常偷偷回家與妻子相會。釋迦為讓他割斷塵世中的一切因緣,先帶他到天堂,見有無數貌美的天女,使他看到了天宮的美好;後帶他到地獄,見有湯鑊等待難陀煎煮,使他看到無數苦難,最後使難陀去掉了一切雜念,專心絕世進行苦修。畫面為:釋迦坐於草庵之中講說戒法,草庵兩側為鎮禪力士和執剃刀的剃髮戒師,兩側中層繪有修禪僧眾和聽法菩薩,上層繪有飛天,下層繪難陀與妻子難分難離的纏綿情景。此圖的特點在於將出家的禁欲主義和世俗生活之間的尖銳矛盾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整鋪壁畫雖只用兩個小小的角落來繪製難陀與妻子戀戀不捨的情景,卻畫得十分傳神,表現出了人物內心的矛盾。

屍毗王本生故事
北壁前部西側繪屍毗王本生故事畫,此圖的表現形式為單幅式,主要由五個情節組成:(1)老鷹追逐鴿子;(2)鴿子飛入屍毗王的懷中向他求救;(3)一侍者持刀從屍毗王的身上割肉;(4)屍毗王身上的肉被割盡,但仍無法達到鴿子的重量,於是屍毗王舉身坐入秤盤之中;(5)屍毗王的身體恢復如故,天人眷屬圍繞讚嘆。此圖的特點是在五個情節中突出表現割肉這一情節,使畫面主題容易識別,也體現出屍毗王的自我犧牲精神。畫中將發生在不同時間的情節協調統一地組織在一幅畫面之中,既突出了主題,又豐富了內容。在人物的造型、衣飾的繪製方面,明顯體現出受到西域畫風的影響。
南壁前部西側繪薩埵太子本生,故事講:印度寶典國國王大車的三個太子,一日同到山中打獵,見一隻母虎帶著七隻小虎飢餓難忍。三太子薩埵見狀,將二位兄長支走,來到山間,臥在母虎前,餓虎已無力啖食。薩埵又爬上山崗,用利木刺傷身體,然後跳下山崖,讓母虎啖血。母虎啖血恢復氣力後與小虎們一起食盡薩埵身上的肉。二位哥哥不見弟弟,沿路尋找,終於找見薩埵屍骨,趕緊回宮稟告父王。國王和夫人趕到山中,抱著薩埵屍骨痛哭,然後收拾遺骨修塔供養。

薩埵太子本生
畫面由10個情節組成:(1)入山見餓虎;(2)投身跳崖;(3)以身飼虎;(4)利木刺身;(5)再次投身跳崖;(6)再次飼虎;(7)虎啖薩埵;(8)找見殘骸;(9)抱屍痛哭;(10)起塔供養。此圖的最大特點在於構圖巧妙,在一幅畫中將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十個情節交織在一起,體現了主題鮮明又富於變化的特點;其中用一個跳崖的畫面表現其投身跳崖的兩個場面,用薩埵臥於虎前和餓虎圍食來表現兩次飼虎和餓虎啖食三個情節,既節省了有限的畫面,又無礙觀瞻,而且使薩埵的自我犧牲精神得到了更好的突出。在人物形象上,沒有繪出被餓虎啖食後恐怖的屍體殘骸,相反以衣飾完整的、熟睡狀的薩埵來表現,沖淡了殘忍、悲涼的氣氛,渲染了人物靈魂的高尚平靜。
南壁前部東側繪降魔變,故事講:釋迦牟尼即將成佛之時,魔王波旬率領魔女和魔軍去干擾釋迦修行,先以美女引誘,後以武力威脅,想破壞釋迦牟尼成佛的決心。釋迦牟尼以「降魔印」,打敗了波旬和魔軍。整個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魔軍一個個醜陋無比,張牙舞爪,三個魔女妖媚萬千;釋迦牟尼泰然自若,不為所動,一手輕輕捻起衣襟,一手施降魔印;三個青春貌美的魔女即刻變成蒼老醜陋的老婦。
白衣佛
西壁中部繪白衣佛,也是敦煌壁畫較為少見的題材。此佛結跏趺坐,其與眾不同處,是身著白色袈裟。白色為中國古代傳統的喪葬顏色,所以有學者認為白衣佛可能是象徵著佛陀最終的圓寂涅槃,與僧人坐禪修行也有一定關係;也有學者認為白衣佛是佛的一種瑞像。
此外,在中心柱東向龕內兩側還繪有兩個常見的人物畫像,一個是尼乾子,一個是鹿頭梵志。
鹿頭梵志
鹿頭梵志,佛教所謂的外道仙人之一,據說他熟諳醫藥、天文,能治眾病,善起死回生之術,憑聽敲打骨頭之聲可知死者性別及死亡等原因;一次釋迦牟尼佛特意取一羅漢的骷髏讓他叩打聽音,結果他不能辨別,只得承認「九十六種道的學問我悉能知曉,唯獨『如來之法』不能分辨,願世尊度我。」於是皈依佛門成為弟子。釋迦牟尼教他如何理解地、水、風、火四大原素與生命的關係,最後鹿頭梵志修成阿羅漢果。敦煌早期石窟中,多畫在佛龕內主佛的左側,與婆藪仙相對,具體形象為一老婆羅門,椎髻濃髯,上身袒裸,胸肋露一手,手中托一骷髏,意為可辨人死因。
尼乾子為一外道形像,舉鳥作觀察狀。玄奘《大唐西域記》卷9記那爛陀僧伽藍「其西垣外池側窣堵波,是外道執雀於此問佛生死之事。」此事也見稍後義淨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奘譯《俱舍論》提到外道尼乾子執雀故事,似更接近事實真相。《俱舍論》卷30提到:「離系子問雀死生,佛知彼心,不為定記。」玄奘弟子普光《俱舍論記》卷30所記載的執雀外道的故事較詳細,云:「外道離系子以手執雀問佛死生。佛知彼心不為定,若答言死,彼便放活。若答言生,彼便舍殺。故佛不答。」可知執雀外道是離系子(尼乾子)。
尼乾子是當時六師外道之一,勢力很大,他執雀而問佛與鹿頭梵志持骷髏而答佛正好是一對,都是用來說明佛陀的大智慧。在佛教造像中這二名外道一般都位於佛座兩側,曲身裸形,形像卑小,與高大端莊的佛像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襯托釋迦的偉大、佛法的精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