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2023-04-16 09:36:05)
标签:

敦煌

文化

分类: 敦煌造像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窟號:莫高窟第156窟
年代:晚唐
窟形:覆斗頂型
遺址名稱:莫高窟
所在地:敦煌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是莫高窟歷史的晚唐時期,開鑿的洞窟保存至今的約有60個,第156窟是晚唐時期的代表洞窟之一。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歷史上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的軍隊長驅南下,占領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幾個月後潼關失守,長安頓時大亂,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回軍北上至武靈稱帝,即唐肅宗。唐肅宗為平定叛亂,將河西,隴右及西域北庭,安西諸鎮的軍隊東調,以討安祿山,故唐朝西陲兵力薄弱,守備空虛。此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吐蕃正處於強盛時期,見唐王朝內亂,伺機進隴,當河西、隴右、西域的精兵調走之後,吐蕃人乘虛而入,進攻河西,迅速攻下了涼州、甘州、肅州。留守沙洲的軍隊和從敦煌以東地區敗退下來的官兵、難民一起,竭盡全力,艱難守城抵抗吐蕃入侵達11年之久,但終於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於781年(一說786年)被吐蕃攻克。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隴右、河西走廊之地盡沒於吐蕃,安西四鎮盡失。此後吐蕃統治敦煌長達70年之久,在此期間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河隴人民懷念唐朝,盼望能早日歸復於唐朝之下。848年沙洲人張議潮乘吐蕃內亂,聯絡其它沙洲豪族,率眾起義,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民眾紛紛響應,掀起抗逐吐蕃統治者的鬥爭,通過鬥爭,一舉收復了敦煌、晉昌二郡,張議潮自領州事。接著又陸續收復其它各州,使河西十一州從吐蕃的統治之下解放出來。於是,「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河山宛然而歸。」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大中五年(851年),唐朝政府在河西設歸義軍,張議潮這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出色的軍事家,被委任為河西十一州歸義軍節度史,駐節敦煌。從此敦煌歷史進入了晚唐時期,即所謂的「歸義軍張氏時期」。咸通八年(867年),唐朝政府請張議潮入朝,並於京師賜田宅。其侄張淮深繼守河西。咸通十三年(872年),74歲的張議潮卒於長安。第156窟就是張議潮的功德窟,開窟的時間應在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前後。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洞窟設有前室、甬道和主室。前室為橫長方形,可惜前部塌毀。前室北壁左上角處,有「咸通六年正月十五日」的墨書題記《莫高窟記》,是研究莫高窟開鑿歷史的寶貴資料。
         主室平面為方形,覆斗頂四面披,邊長約6.20m。西壁開方口盝頂龕;凹形像床,存一身無頭主像,南北壁均不開龕,滿壁繪畫。這樣的布局雖是中型窟,但看起來有條有理、清爽疏朗。全窟用於供養佛、菩薩以修來世善果的功德窟,佛經變相,自然是壁畫的主體。主室經變十四幅,前室兩幅,共計十六幅。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甬道南北壁畫高大的男女供養人像,此外還有甬道頂的一鋪曼茶羅。由此可見156窟的特點:一內容豐富;二是顯密雜陳,三、是風格多樣,畫功精湛。
         北壁西起第一幅是報恩經變,根據《大方便佛報恩經》繪製。構圖形式與淨土變基本相似,釋迦牟尼佛坐大殿正中說法、二菩薩左右協侍,眾菩薩、聲聞、天龍八部、眷屬赴會聽法。上層的佛頭白毫放「五色光」化出雲端的三佛。右上角畫孝養品——須闍提太子本生,下部畫惡友品——善友太子本生。其中惡友品——善友太子本生,是莫高窟報恩經變中描繪最多的一個故事。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報恩經變宣揚忠國孝親思想,是歷來統治者所倡導的,為中國老百姓所接受的。到了唐代報恩經變文、變相在莫高窟相當流行。報恩經變所描繪的以忠孝為主題的故事內容,宣揚慈孝父母終得好報得佛教式孝道理論,反映了儒釋合流的宗教現象。講述了古印度波羅奈國善友太子出城郊遊,見眾生勞累辛苦,遂生慈愍之心,將國庫財物施捨於民,遭大臣反對。聽說海底珍寶無數,更有如意珠,能隨心變化出所需之物,善友決心出海尋求寶珠,以濟貧民。便聘海師作嚮導,其弟惡友伴往。善友出海,先後到達銀山、金山、土寶城。海師不勝勞苦死去,惡友帶金銀過重而沉船,善友孤身赴龍宮求得寶珠,返回陸地與倖存的惡友相會。惡友心生嫉恨,趁兄長入睡之機,用竹刺刺兄雙目奪寶而去。善友疼昏在地,五百頭牛路過,牛王以身伏護,並舔其目,拔出竹刺。善友又得牧牛人相救,後為利師跋國王守園人。善友在園中彈琴,與公主相遇,相愛成婚。明太子身份後,利師跋國王派官員送太子和公主歸國。波羅奈國百官出城迎接太子。太子回國後釋放被父王囚禁的惡友,在外豎一高杆,杆頂置如意寶珠,變化出無數衣物,紛紛落下,百姓各取所需,歡喜萬狀。「一切眾生所需樂具,皆悉充足。」壁畫緊扣住幾個主要情節著力刻畫,如太子出城、出海尋寶、惡友刺目、牛舔毒刺、樹下彈琴、母子相見、寶珠化現衣物。人物中間穿插城廓、山巒、海岸、樹木、還有牛象等動物,點明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使觀者一目了然。
         在156窟前室頂部北側有父母恩重經變,依據東土僧人所撰的《父母恩重經》繪製,宣揚儒家孝道思想。除敦煌之外,國內還見於其它地方的石刻。四川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南宋時期的石刻父母恩重經變,高7米,長14米,生動的再現了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的辛勞情景。說明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必然與本土的儒家思想和傳統觀念不斷融合。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156窟的甬道還有大大小小的供養人像37身,特別是南北壁下部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構圖新穎、造型生動,其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美學價值。兩幅出行圖,均為橫卷式,每幅長8.2米,寬1.05米,左右相對。人物形體的大小、疏密與背景田野草地、道路阡陌和諧統一。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的前部是鼓角相聞的八騎橫吹隊伍,分作兩行,著團花錦衣、氈帽氈靴,振臂擂鼓、舉號長鳴,隨後兩側大旗迎風招展,一左一右當為隊旗、五方旗、執槊儀仗,共武騎五對十身,均甲冑戎裝、腰挎箭囊,馬不掛甲,分列左右。二騎導引管緊隨其後;後對舞的宮伎八人、鼓樂隊十二人,兩側各有一人背大鼓,另一人雙捶擊鼓。樂隊絲竹管樂齊備,有拍板、笛、簫、琵琶、箜篌、笙、鐃、腰鼓列隊兩排,隨舞者行進中演奏。道旁兩側是戴幞頭穿紅袍、引導緩行的都押衙十身及六纛三對、門旄、倍幡各一對。接著大道中央三騎相隨,前二騎執傘狀物是外套袋囊的旄節。前部人物計有63身,除舞伎者步行載歌載舞外,其他43身騎馬而行,排列十分整齊。行進列隊左右相應、夾道而行,莊嚴肅穆,這裡充滿對稱、單純、齊一的形式美感。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旄節之後分三騎,為節度府幕府武職衙將衙前兵馬使。隨後有銀刀官八人,戴花氈帽,穿單色缺衫,白氈靴,腰束革帶,手持儀刀,左右列隊步行。稍後有一座大橋,橋頭兩側立馬守主人者為引駕押衙。隨後是本窟窟主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張議潮居畫面中心,形體高大,十分顯著。前有榜題「河西節度使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張議潮統軍(掃)除吐蕃收復河西一道行圖」。張議潮頭戴白紗捗頭,穿領紅袍,騎白馬,一手執鞭,一手牽韁,執轡二人夾馬護行。馬後緊隨二騎,服飾與前馬步都押衙同,當為左右廂子弟虞候,接著三排騎者,每排五人,每人各執一物。還伴者有弓囊、箭袋、劍、楯、麾槍、團扇、大旗等,大旗上有一「信」字。他們都是花衣革帶,戴幞頭、穿白靴,榜題「子弟軍」,是張議潮的侍衛親軍,子弟虞候是節度府子弟軍的首領。尾部射豬、馱運的畫面轉到東壁北側。這一部分反映了張議潮在收復河西、領首旄節、駐持敦煌後,勤練兵、重武備的情形。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宋國夫人出行圖,開頭是頂杆雜耍及舞樂隊,以驚險熱鬧引人注目的場面作為前導。頂杆的壯漢,穿寬袖大開襟的紅色短衣,綠色短裙,腰束帶,頭頂長杆,頂端設兩層短橫竿上有三小孩懸空表演各種驚險動作。豎杆的中上端還有一小兒兩手十字撒開,雙腳緊緊夾竿似為向上攀緣中瞬間的亮相動作。旁邊有一大漢雙手高舉保護。近旁一組舞伎,舞者四人著交領長袖衫,齊胸拖地長裙,巾帶巾胸,肩披長飄帶,挺胸曲腰,扭腕交足,揚袖狂舞。側旁一樂師舉拍板擊節。前一樂師弓腰慢步吹笛,隨後一人背大鼓,另一人擊鼓。舞伎身後是樂師11人,兩排橫隊,跟隨伴奏。樂器有笙、鐃、琵琶、箜篌、拍板、手鼓、腰鼓。銀刀手三對,左右跟隨警衛。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樂隊之後,大道中央是輜車一輛,白馬駕轅,二馭者左右夾馬扶轅而行,前有榜書「司空夫人行李馬車」。車後女侍8人,或持團扇或捧包袱等。隨後八抬大轎兩座,轎為尖頂六角,下設壺門,轎夫著紅色缺褲長衫,氈帽氈靴,弓腰喘行,表現出負重之感。後各隨侍者六人,右男侍,左女眷,緊接著輜車四輛車後女官一身,頭戴花冠,引轡執鞭,胯下紅馬緩行。馬後樂女四人,右兩人僧服,削髮。樂器有琵琶、箜篌、笙。左右銀刀手八身,接著便是主角——宋氏。前有題字「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宋氏形象高大,頭戴花冠,後插髮釵,穿青色大袖交領衣,胸部束裙,騎碩健的長鬃白馬。主人的衣褶、頭飾、馬鬃等處,線條清晰,顯系後人重描。右側馬僮,左側女侍,拱手相隨。馬後進跟著女僚九騎,部分扮作男裝,或捧包袱,或執團傘,前四後五兩列緊隨。壁畫的最後部分轉至東壁北側,幕僚六騎在前接續馱運,一騎射練兵的場景結束。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第156窟宋氏出行圖壁畫裡的頂杆,就是張衡在《西京賦》裡記述的「都虛尋撞」的繼承和發展。畫面中特別生動的是頂杆的壯漢,他左腳踏地,右腳提起平舉雙手,曲腰扭跨,以維持杆的平衡。如果從杆頂垂直一條至地面,可以明顯的看到重心向右偏移,無法支撐,以保持重心的平衡。提起的右腳即要伸出,向右側還原,伸直的右臂顯示著全身用足了勁,左臂肘部翹起,大臂與肩齊平,小臂和手腕下意識地滑動。表現出注意力高度集中。這個動作在靜止的畫面中在人物身上我們至少看到了三個瞬間的連續動作:著左腳著地踏穩,重心前移在右腿上。前一個動作預示著下一個動作,加強了人物的運動感。假如畫面上是一雙腳著地,四平八穩的形象,那麼必然將使這一頂杆雜耍的繪畫造型大為失色。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共有人物114身,其中鞍馬人物80身;騾子兩匹、駱駝兩峰、獵犬一隻、黃羊二隻。宋國河內郡夫人出行圖繪人物124身、鞍馬36匹、輜車5輛、轎子兩頂、駱駝兩峰、獵犬一隻。除人物外,馬匹在畫面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戰馬在古代不僅是拉車、載人的役使工具,而且在軍隊作戰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成為古代畫家、雕刻家、詩人歌頌和表現的題材。以上這些畫作,屬於以線條為造型手段的一種,畫法上明顯繼承傳統繪畫形式和表現技法。人物鞍馬前後疊陳,互相呼應。描述準確肯定、筆法隨意舒暢、強勁豪健、嫻熟概括。156窟宋氏夫人出行圖中侍女的髮式衣飾和兩幅畫尾部的射獵,就有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室和章懷太子李賢墓《狩獵出行圖》、《馬毽圖》的影子,人物形象豐滿,神態安詳自若,衣裙線條舒展流暢,充分體現了絲綢的質感。
敦煌瑰寶:莫高窟特窟第156窟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宋氏出行圖,集歷代鞍馬人物繪畫之大成。洋洋灑灑,會人物近240身,馬110餘匹,二圖各以8.2米的長卷展示了宏大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景,開創了長卷歷史人物畫之先河,而後遂有仿效 其後有張淮深出行圖(94窟)、曹議金出行圖及回鶻公主出行圖(100窟)等。畫面上,人物聚散疏彌布局得當,肅穆整體的隊伍,有變化的穿插。儘管眾多的人物成群,又留有適當的空間,開闊疏朗,體現出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格局。田園草地的綠色橫條,和表現田埂阡陌及大道的灰白色橫條作為統一的背景橫貫全圖,正是敦煌沙漠綠洲中天寬地闊一望無際的地理環境。眾多的紅衣、紅馬,造成畫面暖色調的色彩感和熱烈氣氛。兩幅出行圖均可視為「步步觀」的散點透視法。物隨景移,整個畫面不論欣賞那一部分,都是清楚明晰的,而且沒有「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形,令人感覺很舒服而且和諧。張議潮出行圖,一方面證明他們都是篤信佛教的信徒,建窟以求得來世的解脫、修來世之福;另一方面當時佛教已成國教,信佛之風盛行,自然順應潮流,追求時尚,同時顯示炫耀張議潮收復河西的豐功偉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