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號:莫高窟 第045窟
時代:盛唐
窟形:覆斗頂型
尺寸:縱439厘米、橫471厘米、高503厘米
遺址名稱:莫高窟
所在地:敦煌
第45窟位於莫高窟南區中段下層,雖無明確的造窟功德記和文獻記載,但從洞窟形制、壁畫內容和藝術風格看,其營建時間應在盛唐時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頂,團花井心,四披畫千佛。窟正壁(西壁)開一平頂敝口龕,龕內塑佛、弟子、菩薩、天王七身像。南壁畫觀音經變。北壁畫觀無量壽經變。前壁(東壁)門兩側壁分畫觀音、地藏菩薩像等。
北壁西側 十六觀
正壁敞口龕內的塑像是此窟的重點,是唐代雕塑藝術的傑作。這鋪塑像原系九身,龕外兩側力士像己毀,現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縱向對稱的布置在深敝口龕內。以佛像為中心,按身份等級侍列成對弟子、菩薩、天王,由於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氣質也截然有別。造成有靜有動、文武並俱的活躍氣氛。人物的表情變化及內心狀態與整窟內容、形式,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統一在完整的主題之內,使群體雕塑既從屬於建築空間,又能獨立欣賞。同時將八弟子、諸菩薩、天龍八部和飛天繪製在塑像背後的龕壁和龕頂,既表現了淨土說法的內容和完整場面,又彌補了由於佛龕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間深度不足的缺陷,從而虛實相間,氣韻互貫。主尊佛像右手上舉,左手撫膝,端坐說法,頭頂高聳螺紋肉髻,寬和的面貌,豐滿圓潤,肥大的耳朵,圓弧似的雙眉,長長的眼睛,似在呼吸的鼻子,飽滿秀巧的嘴唇,豐腴的下頜,寬厚的胸堂,從慈眉歡韻的神情、豐厚肥碩的軀體、莊重大度的儀態上,鮮明地體現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徵。佛像左側的弟子迦葉,內著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濃眉糾結,雙眼下視,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練達,沉毅矜持。此像造型嚴謹,比例準確,技法純熟,刻畫細膩,曲盡形神之妙。塑造出一個資歷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佛像右側的弟子阿難,上身後傾,腰胯微向上側斜挫,兩手相交置於腹前,頭部右傾微俯。舉止閒適瀟灑,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聰明,又含有恭順、靦腆的神態,猶如現實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後生。明亮華麗的錦繡裙襦和色彩熱烈的紫袈裟,更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兩旁的菩薩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薩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態,豐盈健美,冰清玉潔的肌膚,瑩潤細膩,團花密繡的錦裙,輕柔稀疏的衣紋,猶如音樂的旋律一般。菩薩面相豐滿圓潤,雲髻高聳,長眉入鬢,雙目徽啟,眉目間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視物,無可畏之色,神情恬靜慈祥。作者為使菩薩嫵媚動人,更藉助主要構成人體動態的頭、胸、臀三部分在空間的扭傾關係,遂成「一波三折」節奏鮮明的
波浪形動態。並賦予菩薩一種嬌滴滴的大家閨秀的風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為懷、垂憐眾生的菩薩形象。最外側的兩身天王,身軀魁偉,氣勢威武,頭束高髻,身著鎧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樣式。天王雙眉緊鎖,兩眼怒視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兩腳之間,以輕捷穩健的半弓步橫跨在地神身上。頭部側轉,俯視下方,胸部隨
著即將出擊的拳頭相應地向內傾,使體態形成內弛外張之勢,顯現出一種向外暴發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動感。

北壁 觀無量壽經變

【法】伯希和拍攝
南壁的觀音經變,取材於法華經觀音普門品。觀音普門品者,即觀世音菩薩普觀「圓通之門」令善男信女悟入佛道之謂。畫面分三部分,正中為觀音菩薩像,面部豐腴,翠眉明眸,端莊慈祥,披帛隨身,瓔珞璀璨環繞,艷而不俗。兩側上部的觀音三十三身,即觀音菩薩變成三十三種不同人物為不同的信士演說佛經;下部的有求必應,救苦救難場面,寫實性極強,其中著名的監獄圖、航海遇難圖、砍頭圖、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圖、商人遇盜圖等,畫面描繪生動、驚心動魄,皆為現實社會之真實反映,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的形象資料。
北壁觀無量壽經變之說法會
南壁東側
觀音救難、現身說法圖
南壁東側 觀音救難圖
南壁 觀音經變

【法】伯希和拍攝
南壁西側 觀音救海難圖
南壁西側 觀音救諸苦難、三十三現身說法
南壁西側 胡商遇盜圖
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是根據《觀無量壽經》繪製的。其中作為主體部分的「西方極樂世界」,
與阿彌陀經變的描繪並無二致,竭力刻畫西方淨土的繁榮景象。畫面上七寶池中現出一片宮殿樓閣,曲欄平台,氣勢磅礴,輝煌壯麗。無量壽佛結跏趺坐於蓮花寶
座,觀音、勢至菩薩分列左右,聖眾圍繞,莊嚴肅穆。平台上樂隊分列,演奏法樂;舞伎揮臂擊鼓,踏腳而舞,巾帶旋轉,節奏激揚,迦陵頻迦(美音鳥)亦撥彈琵琶,載歌載舞。聖眾們沉浸在蘊含哲理的法音、法樂的美感享受之中。淨土圖的兩側繪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觀。右側的未生怨故事是《觀經》的主旨,敘述頻婆娑羅王當初求子心切,結下了未生怨。阿闍世太子長成後,將父王頻婆娑羅囚禁深宮,斷其糧水。王后韋提希身藏蜜面,瓔珞盛果漿,探望國王,為其延續性命。阿闍世王發現後,盛怒之下幾欲殺母,幸被二大臣功阻。阿闍世因此同時囚禁父母。被幽閉的頻婆娑羅王夫婦,由是一心向佛。壁畫中情節自下而上,表現了未生怨故事。左側的十六觀畫面表現了韋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緣由,決心皈依佛法,採用十六種觀想的方法,往生西方淨土。
北壁 伎樂圖
第45窟作為莫高窟盛唐時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畫中刻畫精細的各種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生活風貌,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窟內塑像
西壁龕內主尊佛像
迦葉、菩薩、天王像
西壁龕頂 釋迦多寶說法圖

【法】伯希和拍攝
西壁龕內北側 迦葉像
西壁龕內北側 菩薩像
西壁龕內北側 天王像
西壁龕內南側 阿難、菩薩、天王像
西壁龕內南側 阿難像
西壁龕內南側 菩薩像
西壁龕內南側 天王像
西壁南側 地藏菩薩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