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中出現的龕形概括起來有圓券龕、闕形龕、方口龕、敞口龕、J頂帳形龕、穹隆頂龕等形式。
一、圓券龕
圓券龕也叫圓拱龕,其基本形式是佛龕上部呈圓弧形(即圓拱券)。圓券龕是模擬穹窿頂的草廬形式而開鑿的佛龕,最早見於蔥嶺以西,是石窟中最常見的一種佛龕。主要盛行於北朝時期。
基本特徵是佛龕內通常有一佛二菩薩(或二弟子)像,後來佛像的鋪數在不斷增加;龕楣有尖拱楣和圓拱楣兩種形式,其中以尖拱楣最多,因而一般也稱為尖楣圓拱龕。還有個別圓拱楣,如北魏431窟北向的上層龕,就是彩繪的圓拱形龕楣。龕楣的表現以浮塑形式占多數,也有少量彩繪龕楣。龕楣內一般裝飾有火焰紋、化生或植物紋樣等。佛龕兩側有龕柱,龕與龕楣之間有浮塑龕梁,其頂端有龍首、鳳首或忍冬紋等。
圓券龕可分為四式:第一式,內外層圓券龕。第二式,雙樹圓券龕。第三式,斜頂圓券龕。第四式,橫長圓券龕。即寬度大於高度的圓券龕。在橫向長度上比一般圓券龕更長,適合於放置涅像或多身塑像,如第46窟、332窟的涅龕和第46窟的七佛龕。
二、闕形龕
闕形龕最早出現於第275窟南、北壁。其基本形式為方形,兩側由母闕和子闕組成,闕身之間有稍低於雙闕的大廡殿屋頂,屋頂上有泥塑的瓦壟、屋脊和鴟尾,檐下的椽、枋、斗拱等用土紅色線條繪出。它是直接模擬中國傳統建築形式闕的龕形。
敦煌石窟中出現的闕形龕內多塑有交腳彌勒菩薩,用闕這種傳統建築形式來象徵彌勒居住的兜率天宮,如北涼第275窟南、北壁的闕形龕。闕形龕是在中國出現的新形式,是佛龕在中國石窟中的新創造和新發展。
三、方口龕
方口龕也稱方形龕,即佛龕的口沿呈長方形,龕口多作方口圓角。這是隋代出現的一種新龕形,有單層龕和雙層龕兩種形式,以雙層龕為主。雙層龕就是有兩層龕口,或稱大小雙層龕,在大開口龕的中部又退進一層較深的龕,形成「凸」字形平面。這種比較高大而寬敞的「凸」字形雙層龕和圓券龕相比,有更充足的空間放置較多的塑像(圓券龕最多可容納五尊像)。
方口龕龕頂的形狀分為二式。第一式,斜頂方口龕。第二式,平頂方口龕。
方口龕的基本特徵是內龕裝飾龕楣、龕梁和龕柱,外龕僅在龕口周沿彩繪邊飾圖案。龕內佛像的布置一般是主尊在位於龕正中,二弟子(或二菩薩)在龕後轉角處,二菩薩立於靠近龕沿處。
四、敞口龕
敞口龕的平面呈梯形或半圓形,外側大內側小,也稱為梯形龕。龕比較深,有的佛龕外還有方台,用來放置天王或力士像。初唐以半圓敞口龕為主,龕內可放置更多的佛像,佛、菩薩和弟子共處一龕。
敞口龕又可分為二式。第一式,斜頂敞口龕。第二式,平頂敞口龕。
敞口龕已無龕楣和龕柱,其主要裝飾部位是佛龕內部的龕頂和三面龕壁,以弟子或菩薩像甚至佛傳故事等壁畫來裝飾。如第331窟的龕頂畫趺坐佛,龕壁畫八弟子像和八菩薩像,同龕內塑像合為十大弟子和十大菩薩。敞口龕出現於隋代,流行於初、盛唐時期。初唐時斜頂敞口龕多,到盛唐時平頂敞口龕多於斜頂敞口龕。
五、J頂帳形龕
J頂帳形龕的平面為橫長方形,龕沿呈長方形(類似於方口龕),但龕頂部為四面坡形的J頂。J頂中部的平面為棋格狀的平棋,繪有團花圖案。佛龕外左右沿繪帳柱,龕上畫有山花蕉葉和垂鈴、瓔珞裝飾的覆斗式帳頂。整個龕類似一個小佛帳。其中也有少量的雙層龕口帳形龕,平面呈「凸」字形,即凸形帳形龕。與圓券龕相比,J頂帳形龕較深,容納的佛像多,適應了唐代塑像逐漸增多的趨勢。
六、穹隆頂龕
穹隆頂龕在敦煌石窟里較少見,僅見於北涼時期的第272窟。這種龕形是模仿僧人打禪的草廬形式,即模仿禪窟的形式而建,是初創時期的龕形,後被圓券龕所代替。
佛龕形制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迥異的面貌,早期北朝洞窟里流行圓券龕、闕形龕和雙樹龕;隋、唐時期,出現了新的佛龕形式,如敞口龕和方口龕;盛、中唐以後,龕形多為J頂帳形龕。通過對佛龕形式的研究,可以了解佛教石窟逐漸中國化的過程,也可以作為洞窟斷代的依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