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維摩經變相圖 057.Ch.00350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年代:唐(751-800)吐蕃佔領時期
名稱:維摩經變相圖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設色絹本
尺寸:高:140.0厘米 x
寬:115.5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57
Ch.00350
參見:Figs.59-61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該繪畫是敦煌繪畫中常見的題材之一,即根據《維摩經》,文殊菩薩探望維摩居士,與維摩間辯論的內容。《維摩經》漢文譯本現有數種,該繪畫所據的底本最有可能是鳩摩羅什406年的譯本。斯坦因收集品中《維摩經變相圖》有三件:除了這幅畫外,還有斯坦因繪畫31*(卷2,圖53),僅畫了文殊菩薩,及斯坦因繪畫76,原本很完整的紙本墨畫,但現在已裂為幾片(卷2,Figs.
86-88)。雖然敦煌,以及雲崗和龍門石窟等處壁畫證明《維摩經》在中國的盛行,但在絹畫和紙畫中,沒見到根據其他譯本所描繪的作品。因此,這裏展示的繪畫雖然損傷嚴重,但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絕大部分此經變相圖(當然包括斯坦因繪畫31*和76)是分兩個部分。絕大部分的敦煌壁畫中,維摩居士和文殊菩薩一般是處在洞窟入口的左右兩壁。參拜者離開時可以禮拜他們。這種佈置無疑是考慮滿足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爲了充分利用洞窟入口處的狹小壁面;二是在洞窟主壁畫淨土變之外提供另一種適當的題材供信徒禮拜。像這幅畫一樣在一個畫面上收入了兩個主要部分的,在壁畫中至少知道有兩處(特別是335窟,見《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3卷,圖61)。
實際上,維摩和文殊的辯論是在毘耶離城紅磚城牆前的畫面中央進行的。維摩坐在左側屋頂有帷帳的床上(參照彩色圖版20-2圖),面向文殊,悠然自得地盤腿而坐,左臂憑在几上,手持扇子(拂麈)。文殊則坐在獅子馱著的方形須彌壇上的蓮華座上(Fig.61)。須彌壇前木框裏所繪的獅子,與斯坦因繪畫31*(卷2,圖53)一樣,但後者的獅子是紋絲不動地蹲著,而本圖的獅子卻是站立的姿式,並且稍微地越出了框。
維摩和文殊的下方聚集著四天王和衆多菩薩外,還有聞訊趕來聽法的國王及其隨從。左邊的畫清晰可見,顯然顯示的是吐蕃贊普和他的隨從(參見圖20-2)。贊普身著翻領長袖禮服,顯出有很多層。頭戴的帽子似有凹槽的穆斯林頭巾。後面有侍者打著傘,前面有頭裹穆斯林頭巾、身著毛皮領的長袖袍子的兩人做向導。其中一人很像伯希和收集品《勞度叉鬥聖變》畫卷中所出現的人物。也可與有吐蕃佔領時期的敦煌第158窟、159窟壁畫中的吐蕃贊普做比較(參見Karmay,“Tibetan
Costumes”,1977)。從隨從們的裝束可想到,西安近郊發現的8世紀初李賢(章懷太子)墓壁畫上的外國使節服裝(參見《唐李賢墓壁畫》圖版25)。
畫面上方,毘耶離城的城壁上描繪著《維摩經》其餘章節的場景。中央有菩薩脅侍的如來,其前是跪著的五個男人,頭戴三山冠(表明他們的貴族身份),各自捧著一頂華蓋。據該經第一品的記述,他們是代表五百長者子一起用華蓋供養佛和菩薩。仔細觀察,發現那些上方的諸像乘在雲端上,雲彩是從左右兩端的維摩小立像的右手升起的,這樣可以確認為維摩在進行辯論時出現的祥瑞的一部分。左邊部分是日月伴隨的須彌山(參見圖20-3)和三個向聽眾落下的獅子座,表現的是維摩居士爲聽法衆人用法力提供的三萬二千個獅子座。右方,佛前放著三只盛滿香飯的缽,這也是維摩居士為九百萬傑出菩薩所帶的食物。
該畫作爲經變畫,畫家最關心的是對《維摩經》的圖解,而並沒太多考慮技法。採用的顔色非常有限,大部分人物身子側立,面部圓潤,髮髻也幾乎呈圓狀(這種特徵也見於伯希和《敦煌幡畫》,圖20,收藏於集美博物館)。因爲缺乏精妙的構圖安排,特別是看成組的像時,這一點更爲明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