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曼陀羅(殘片)055.Ch.xxii.0017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年代:唐(8世紀)
名稱:曼陀羅(殘片)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設色絹本
尺寸:高84.0厘米 x
寬96.0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55
Ch.xxii.0017
參照:Fig.35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儘管畫面殘損嚴重,顔料的脫落明顯,但看得出此麻繪是一件非常精美的作品(參照Fig.53的全圖)。由於樣式和表現手法與伯希和收集品《不空羂索觀音曼荼羅》(參照伯希和圖錄《敦煌幡和繪畫》篇圖版86圖)極接近,所以其年代應屬吐蕃佔領時期或稍早。其背景的顔色當時也和《不空羂索觀音曼荼羅》相同,是青綠或青色,底描模板的精細,也和後者相同。
彩色圖版中所刊載的部分是中尊觀音,右手結觸地印而坐。表面的彩色幾乎全部脫落,浮現出極纖細的底描墨線,尤其是臉部非常明顯。當時,觀音身上纏繞的極窄天衣上,曾有過同時代其它作品中也可見的白點裝飾,現在只能見到極其模糊的痕迹。觀音正上方,畫面上段的中央部位,是偏袒右肩著紅衣而坐的阿彌陀如來。那衣物肯定無裝飾,但沿著結跏趺坐的腳線而繪的蓮華座,白色的蓮瓣卻是兩層重疊的,周圍用白點做邊。上段兩旁的菩薩像殘損嚴重,左側中尊位置的四臂像(參照Fig.54)保存良好,可清楚看出雙腿交叉而坐的姿勢。
除此,圖中可見的幾身小菩薩,與集美收集品的《不空羂索觀音曼荼羅》中的相似,在青綠色的底子上,表現出各自不同的姿勢(集美收集品的繪畫中,背景中撒滿小花,在最下段諸尊的前面擺著金色佛具)。
如Waley所述的那樣,此畫的形式是純粹印度的風格。除了見到中尊臂後有加白點的三條綬帶,以及腰周圍赤紫色布的痕迹外,那身上另外沒有任何衣物。線描端正優美,蓮華座的蓮瓣,比集美收集品畫中的更向內彎曲。在斯坦因收集品的麻布觀音曼荼羅(參照Figs.74、75)中,也見到同樣形狀的蓮華座。在那幅畫中,中尊坐姿與此畫相同,用并列的金剛杵框围在四周。框的外側,上邊中央配有阿彌陀佛,周圍環繞交錯排列的象徵觀音的標識和小菩薩。那觀音曼荼羅也和此圖一樣,完全是印度風格,兩者都年代較早,可確定不晚於8世紀。
斯坦因和伯希和從藏經洞帶回的繪畫中,數量最多爲絹繪,麻繪也有一定數量。如在伯希和收集品目錄中所見收錄的繪畫,絹畫有141件,紙繪有32件,麻繪也有47件。斯坦因收集品的麻繪數目爲:大英博物館收藏22件,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收藏36件。
在很多场合,麻布被作爲高價絹的代用品使用,但其中也多有像此圖中的繪畫等,紡織精巧,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它價值低廉,畫的線描和色彩等美術水準也很高。被稱作8世紀佛教繪畫代表作的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法華堂根本曼荼羅》,也是那類作品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